金秋時節,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白山鎮白山社區。“您瞧這剛摘的茄子,帶著露水還新鮮著呢。”58歲的夏仕長在菜地里干活,對現有合作社收購蔬菜非常滿意。
白山鎮上的“醉蓬萊”酒店后廚,廚師長吳波拿起一顆合作社配送過來的西紅柿聞了聞:“農戶自己種的,是好東西。”
兩個鏡頭的背后,是白山社區黨委帶領農戶抱團發展庭院經濟的努力。2024年12月,廬江縣白山社區黨委領辦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并通過合作社統購統銷,有效帶動70余戶農戶增收15.19萬元。

夏業新在家門口庭院采摘蔬菜。(廬江縣委組織部供圖)
從愁銷路到找門路
“這兩天剛收了二三十斤黃瓜和豆角,前幾天下雨,我還在田埂邊撿了些地衣,池塘里下的網也撈了點小魚小蝦,都讓合作社一起收走了。”說起現在的便利,59歲的夏業新語氣里滿是喜悅。他家有3畝菜地,菜地收益不多,之前只能貼補家用。“我干不了重活,老伴左膝有關節炎,不便自己挑擔子去鎮上賣菜。”他的困境,是白山社區許多農戶的普遍難題。
近年來,在白山社區,越來越多農民工返鄉,普遍在50歲以上,因年齡所限很難再進廠務工,沒有收入來源是一件讓各級干部都牽掛的事。
白云社區黨委書記朱雪松說,2024年,廬江縣出臺政策試點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白山社區黨委積極落實,在反復討論中,發展庭院經濟的思路逐漸清晰,即利用合作社當中間人,統購統銷農戶自種自養的農特產品。
“集體控股、賬目公開,賣多少賺多少明明白白。”白云社區黨委挨家串戶做宣傳,黨員干部帶頭入股,種植大戶主動參與,脫貧監測對象也被拉進“增收群”。去年12月22日,合作社正式成立,40名村民在入股合作社確認書上按下紅手印。

合作社集中配送蔬菜。(廬江縣委組織部供圖)
從零散賣到精準供
“夏仕長家有4畝菜地,夏業新家有2畝黃瓜、豆角,14戶村民養了600多只雞鴨鵝……”合作社里,一份“農戶種養清單”記得格外詳細,農戶姓名、種養品種、規模、成熟期都列得清清楚楚。
2025年春天,6名合作社成員走遍21個村民組,逐戶摸排、逐項登記,最終梳理出6大類36個品種的農產品“家底”。誰家有什么菜、什么時候成熟,翻開就能找到。
5月12日晚,合作社微信群彈出首筆訂單,這是價值360.7元的蔬菜訂單。“當時激動得手忙腳亂,”朱雪松記得,大家當晚打了9個電話確認貨源,次日,天不亮,他就揣著秤奔赴5個村民組。收菜、核重、分等、裝筐,忙到正午終于把菜送到了客戶家。
可一句“空心菜不夠嫩”的反饋,讓朱雪松紅了臉。問題記在臺賬上,辦法想在田埂上,朱雪松當即帶著大家去批發市場比價,回村就給農戶講“品相經”:“葉菜要掐尖,蘿卜得帶泥,斤兩不差半分。”針對品種少、數量缺的短板,合作社很快調整策略:數量和品種缺口從鄰村補。
這招很快見效,沒幾天,日銷售額就增加到1500元,不少酒店、食堂成了常客。“醉蓬萊”酒店自已累計采購10多萬元的合作社農產品,吳波算起明細賬:“以前從批發市場進貨,路費要花錢,菜品可能還有損耗。現在合作社送貨上門,成本降了不說,菜也更新鮮。”
規范是合作社的“生命線”,合作社采用了專用賬戶管資金、每日賬目群內公示、每月20日準時結賬等辦法來加強規范。“4月至今拿了1320元,比自己賣強多了。”夏業新指了指新擴的半畝蒜地和剛種下的毛白菜,“合作社要啥我種啥。”
小庭院連起大民生
夏仕長今年1000斤蔬菜,就是靠著合作社的銷路穩穩賣了出去,除去成本凈賺2580元。
為讓供給更穩,合作社從農戶里篩出6名“田秀才”重點培育,專門組織他們去鄰鎮蔬菜基地學大棚技術,還請農技站專家每周來蹲點,并在種養微信群里天天曬“田間筆記”,比如“番茄打杈要留三葉”“黃瓜澆水宜清晨”……
合作社不僅鼓了農戶的“錢袋子”,更拉近了干群距離。“以前下村多是通知事,話沒說兩句就走;現在收菜時嘮嘮收成、問問難處,誰家有事兒都能及時幫。”社區后備干部孔維松說,村干部經常主動上門幫農戶收菜。
目前,廬江縣共成立52家合作社,入社群眾2043人,探索形成農產品產銷、特色種養、農旅融合等6種發展模式,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400多萬元、群眾增收500多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