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川滎經縣大熊貓國家公園,游客可跟隨巡護員體驗“無痕徒步”。周邊不少村民當起了生態向導,或開起了民宿,守著林子就能增收,心里再也沒有“保護公園是負擔”的想法了。
“這得益于滎經縣精準引進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幫助開發出生態研學、科普展覽等7大系列、20余個特色旅游產品。沒有專業力量,深化生態保護、開發文旅產品,這些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負責人付明霞介紹,專家團隊還探索了“生態股”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入股,形成了“保護—收益—再保護”的良性循環。
“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之一。如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四川圍繞“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設,把打造高素質文旅人才隊伍作為關鍵,健全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機制,不斷激活人才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近日,在巴拿恰云珍羌繡振興工坊內,羌繡省級非遺傳承人陳云珍正指導20多名學員練習“鎖針繡”技法。“守護非遺,讓非遺‘活’在當下,必須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北川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全縣每年專款支持師帶徒非遺技能傳習,這樣的傳習所已在12個鄉鎮落地,培育出100余名高級繡娘。
從守藝到興業,人才帶來非遺蛻變。資中縣實施“非遺人才薪火計劃”,定期開展“文化解讀+商業運營”專題培訓,聯動傳承人與創意團隊,系統策劃“資中之春”非遺展等活動,將盤破門武術、葉脈畫等非遺傳統技藝,轉化為可體驗、可帶走的創意產品,形成“展銷一體、線上線下聯動”的特色產業鏈,帶動商戶營收同比增長20%以上。
讓文旅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四川為人才搭建好平臺,幫助他們深挖本土文化基因,通過故事化表達、產品化轉化、品牌化傳播,讓文旅擺脫“千城一面”“千縣一面”,真正成為“錦繡天府·安逸四川”品牌的有機組成。
搭建干事平臺只是第一步,想留住人才,還要有看得見的發展路徑。針對全省聚集動畫、漫畫及相關企業160余家和從業人員近5萬人等實際,該省出臺群眾文化“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旅游工程、文旅經濟、動漫游戲等10個職稱標準,設立專項支持政策,明確在民營企業的藝術專業技術人才能力較強、業績貢獻突出的,首次申報職稱時,可根據本人學歷、資歷、專業水平和工作實績,參照同類人員評審標準,直接申報相應級別職稱,打通晉升綠色通道。
“職稱標準一出,更加堅定了我們文化工作者的信心。我愿意扎根這里一輩子。”在安岳縣鎮子鎮工作32年的群眾文化館員顏學昆表示。
今年6月,眉山市舉辦“東坡行旅—中國文物主題游徑”城市單元交流活動,聯動黃岡市、惠州市、儋州市串聯起散落在10省15城的東坡足跡。
對跨省域不可移動的城市文物景點,如何激活文化內核、引導文旅融合?眉山的東坡人才新政給出了答案。依托東坡行旅系列活動,實施文藝文化人才專項獎勵,對在東坡文化研究上有較高學術水平或專業造詣、為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才直接給予獎金激勵。從各地的東坡書院到東坡故居、紀念館……沿著蘇東坡的人生軌跡,城市、平臺、人才之間的交流通道打通了,跨區域的文旅資源也整合起來了。
為了發揮“1+1>2”的效果,川渝聯合成立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等12個合作聯盟,共同舉辦中青年人才交流活動,互派干部掛職3批次近20人次,從文物保護、內涵闡釋、環境梳理、資源整合、文旅融合、宣傳教育等方面持續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取得成效。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我們將進一步健全機制、優化人才引育留用體系,讓更多人才扎根天府、服務文旅,為四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動實踐夯實底蘊、注入活力。”四川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