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我來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大石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村干部們熱情親切,一聲聲“小解”讓我倍感溫暖,可當我看到他們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臉龐、因常年勞作而粗糙的雙手,再望向村里陌生的田園風光與生活場景,心中不禁泛起疑惑,像我這樣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的基層干部,究竟能為這片土地、這里的村民做些什么?這份焦慮,也成了我探尋基層工作方向的起點。
“小解,跟我們一起到村里走走!”到村沒幾天,村干部和駐村干部便喊上我一道走訪。他們一邊帶我熟悉村里的情況,一邊毫無保留地分享基層工作的經驗——怎么與群眾拉近距離、如何傾聽群眾的心聲、怎樣切實為村民服務。
起初,我走進群眾家有些拘謹,不知如何開口交流,只能默默觀察。看著村干部們與群眾嘮家常時自然親切的模樣,看著他們為群眾排憂解難時認真負責的態度,我漸漸學會了溝通的技巧。
今年8月,臺風“劍魚”來襲。臺風來臨前的幾小時,天空仍透著晴朗,偶有微風拂過,我跟著村書記和村“兩委”干部挨家挨戶通知“五停一關”時,還曾悄悄忐忑:這樣的天氣,會不會有人覺得我們“小題大做”?但隨著我們一家家敲門、一遍遍耐心叮囑,顧慮漸漸消散——群眾們紛紛表示理解,并積極響應。這份信任,來自平日里我們踏遍街巷的走訪、辦好每件小事的積累,而此刻,它也成了我們抗擊臺風的底氣。
傍晚時分,烏云壓城、狂風卷地、暴雨傾盆,我在村委會負責集中安置村民的生活與安全,村書記帶領其他黨員干部忙著巡查村莊、清理大道障礙,為應急救援預留通道。天剛亮時,看到他們渾身濕透、滿眼血絲地回來,負責留守的我們主動接過他們手中的鐵鍬、電鋸等工具,繼續清理斷枝、石塊。
這場“戰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藏著最動人的聯結,從風雨未至時的“提前守護”,到狂風暴雨中的“接力擔當”,我們的每一步行動,都與群眾的信任緊密相連。
幫助村里一位阿姐的事情,更是踐行作為一名基層干部為村民服務的初心。曾經,阿姐家生活還算不錯,可自從兒子被確診為智力低下、認定為一級殘疾后,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孩子五歲多仍無法清晰說話,基本生活不能自理,必須由家長陪同才能上特殊教育班。為照顧孩子,阿姐和丈夫不得不辭去原來穩定的工作,回到鎮里打零工維持生計。
幸運的是,縣里有一項暖心政策——對7歲前特殊教育階段的孩子給予學費全額補貼,為她家減輕了一部分負擔,但夫妻倆因要輪流照顧孩子,無法長時間工作,家庭收入大幅下降,生活依舊拮據。
我和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了解情況后,立刻啟動納入監測對象研判程序。我也積極協助聯系縣里的相關部門,一次次上門走訪核實情況,與工作人員一同分析阿姐的困難,制定幫扶方案。經過研判和審核,阿姐家最終成功納入監測幫扶范圍,生活得到一定保障。
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基層工作中的每一次真誠、精準的幫扶,都能為困境中的群眾帶來溫暖與希望。這份真誠,正是基層工作的意義所在。未來,我會繼續帶著這份溫情,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在辦好每一件小事中,踐行一名基層干部的初心與使命。

解柏臻(右二)在走訪村民。(大石村村委會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