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我來到海南省陵水縣新村鎮海燕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從莊嚴的法庭到鮮活的鄉土,從嚴謹的法律條文到濃郁的漁家煙火,我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一段生動的法治實踐課。

張旋(右一)入戶進行普法宣傳。(海燕村村委會供圖)
剛到海燕村時,我聽不懂方言,也不熟悉漁民的生活習慣。在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我走訪脫貧戶、參與調解糾紛,逐漸融入了這里。調研發現,海燕村不足一平方公里,既無耕地也沒有土地資源,雖地處鎮區,村民多以務工和漁業為生,經濟來源較為單一。除了靠海,村里幾乎沒有其他可開發資源。
最早與書記交流時,聽說村內少有糾紛,我以為是因為沒有土地歷史遺留問題,村民關系和睦。但隨著深入了解,我發現“沒有糾紛”的背后,其實是村民法治意識較為薄弱,不愿他人介入自家事務。這讓我意識到:普及法治觀念、提升法律意識,或許正是我能為村子帶來的改變。
2024年12月,我在村里開展了首場《民法典》普法講座。結合生活實例,我用通俗語言拆解法律概念,讓30余名村民對民法典有了初步認識,也理解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重要意義。
今年以來,我又陸續組織了兩場庭審觀摩活動、舉辦了一場普法講座。其中,與新村法庭聯合開展的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旁聽,吸引了16名村干部和漁民代表參加,直擊漁業生產一線的典型問題,讓依法捕撈、保護資源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我們又組織20余名村民觀摩名譽權糾紛巡回審判案件,并邀請游客參加,讓民法典從條文走向現實,使大家真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邊。隨后舉辦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普法講座,70余人參加。我還走進村民家中,面對面講解法律知識,讓法律逐漸成為村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法治思維逐漸融入鄉村治理。
除普法宣傳外,我還發揮專業優勢,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承擔起村里“法律顧問”的角色,累計解答各類法律咨詢50余次。內容涵蓋修改合作合同、房屋租賃合同、股東合作協議、裝修裝飾合同等,撰寫侵權和解協議以平和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回應房屋代持糾紛、經營糾紛等各類法律問題,并提供經營談判方面的技巧。
面對每一次咨詢,我都如履薄冰,生怕辜負大家的信任。每一個問題總要多方咨詢查證后才審慎回應,并明確提示法律風險;對于復雜合同,也盡可能撰寫完備要點,以降低潛在風險。每當問題得以解決,看到村民舒展的眉頭,又倍感欣慰。
這一段經歷,讓我從一名法官助理成長為能走訪、能普法、能協調的村書記助理。很幸運在南海之濱用法律守護漁村安寧。無論將來身在何處,我都將牢記為民服務的初心,用法律守護公平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