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人才先“育苗”。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深耕村級后備力量培養沃土,聚焦村級后備力量“選育管”等關鍵環節,著力鍛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村級后備力量,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摸準底數把好“入口關”
“小張這娃真行!上次王家李家為宅基地爭得面紅耳赤,他蹲在地上攤開圖紙,一邊畫一邊講,沒多大功夫就讓兩家握手言和了!”茍江鎮義源村委會的辦公室里,老黨員李大爺對調研組豎著大拇指夸贊。這一幕,正是播州區村級后備力量摸排工作的日常寫照。
要選對人,先得摸準底。播州區通過實地走訪、會議座談、群眾會等方式開展摸底調研,既聽黨員群眾口碑,又看實際工作表現,再由“區級調研組+鎮級黨委”聯合會審研判,摸排出政治素質高、群眾基礎好、熱愛農村工作的村級后備力量1417名。
此外,播州區聚焦外出務工經商人員、返鄉大學生、農村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整合教育、人社、退役軍人等單位資源,全面梳理出行業內政治素質好、有鄉土情懷、有意愿到村工作的后備人才115名,讓人才儲備池越蓄越多。
人選多了,“門檻”更得守牢。播州區量身定制10條后備人選負面清單,聯合紀委監委、市場監管、公檢法等單位開展常態化聯審聯查,堅決把失信人員、違紀違法者等擋在門外,確保儲備的后備力量“政治過硬、品行端正、群眾認可”。
錘煉本領筑牢“成長基”
“調解糾紛不是‘壓服’,得先站到群眾立場上共情,光講大道理可不行!”在區委黨校《矛盾糾紛調解的方法》專題教學課堂上,老師一邊示范一邊講解,鐵廠鎮三星村的后備力量田晶晶趕緊低頭記筆記。培訓結束后她直言:“以前處理糾紛全靠一股子熱情和經驗,現在懂了要政策、感情、方法三管齊下,心里更有底了。”
選好苗,更要育壯苗。播州區構建了“系統培訓+跟崗鍛煉+學歷提升”的培育體系,大力依托黨校、“雙培養”工程實訓基地、區職校等培訓陣地,量身定制黨性教育、集體經濟發展、基層治理、矛盾糾紛調解等特色課程,分類分批次舉辦培訓班,讓后備力量吃透政策、掌握方法。聯合區職校推出學歷提升支持政策,爭取部分學費減免,鼓勵84名后備力量參加學歷提升計劃。
“在區農業農村局跟崗學習期間,我掌握了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申報和集體經濟‘三資’管理,回村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更有思路了!”剛結束跟崗鍛煉的后備力量周平德由衷感慨,實戰歷練讓他從“新手”變成了“能手”。
同時,播州區還結合后備干部特點專長和培養方向,精準匹配鍛煉崗位,分批次安排到區直有關單位、區屬國有企業、鎮(鄉、街道)等進行跟崗鍛煉。同時,在村級設置書記助理、主任助理、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助理等崗位,為村級后備力量搭建成長平臺,推動后備力量在實戰中成長、實踐中提升。
能上能下激活“一池水”
清晨的陽光灑在龍坪鎮興隆村,村里的后備力量譚禮生正對著手里一樁棘手的土地流轉糾紛發愁。這時,他的“導師”——一位有著多年農村工作經驗的鄉鎮干部推門進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別光看材料,我們到村民家里去坐坐,地里的矛盾,得在田埂上才能理得清。”
這樣“一對一”的言傳身教,如今在播州區已成為常態。為做好后備力量的跟蹤培養,播州區統籌整合區、鎮、村三級資源,實行“導師幫帶制”,讓區級領導、鎮級班子成員、優秀村級黨組織書記,與全區1417名后備力量結成對子。通過“手把手”教方法、“面對面”傳經驗,讓后備力量的成長有了“引路人”。除了業務上的指導,定期的談心談話更如春風化雨,通過了解后備力量的思想動態、工作困難與生活需求,并竭力排憂解難,讓他們及時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在管理的過程中,播州區還建立了“一人一策”工作檔案,詳實收錄身份背景、學歷證明、教育培訓和獎懲記錄等信息,結合日常調研、“排隊抓尾”等工作,對后備力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精準畫像”。對日常表現評價差、群眾滿意度低的,會及時調整出庫;而對于那些表現突出、深受群眾認可的工作尖兵,則被列為村“兩委”班子重點培養對象。
如今,這些破土而出的新生力量,正在基層沃土中茁壯成長:他們有的牽頭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有的主動牽頭化解鄰里矛盾糾紛,維護鄉村和諧穩定;有的貼心服務群眾,用真情溫暖民心,成為激活村級治理的“新引擎”。
任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