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繡著彝繡,心里就有底氣,咱們靠這針線也能闖世界!”在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彝繡既是老手藝,也是婦女增收的依靠。可從前,52家彝繡企業(工坊)都做同款繡品,爭訂單、鬧矛盾,現在祿勸縣以產業協同為“黏合劑”,把資源優勢變發展動能,讓彝繡“活”起來,更讓婦女“繡”出好日子。
織密協同網:老手藝找到新活路
產業協同模式落地前,祿勸彝繡的“各繡各的”窘境,彝繡協會副會長尹明章經常經歷。去年訂單突然多了 10%,他看著堆成山的布料愁得睡不著:“人手不夠,這訂單怕是要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在“彝繡聯盟”微信群喊了一嗓子,沒想到短短幾天,10多名繡娘主動上門幫忙,順利趕完了訂單。這股解燃眉之急的“及時雨”,正是縣里搭建的協同網絡在發揮作用。
為了打破產業僵局,縣里先把分散的繡娘、非遺傳承人、企業“串”成產業發展聯盟,結束了“單打獨斗”的局面。聯盟不只是守護老手藝,還一起組織技能培訓、研發新樣式、跑市場拓銷路、申報非遺項目;接著又推動成立合作社,搭起“聯盟對接訂單、繡娘居家制作、企業上門回收”的產銷鏈,連原材料采購都統一協調,讓大家省心又高效。考慮到繡娘們大多要照顧孩子,縣里還盤活閑置房屋改造成刺繡車間,把就業崗位直接送到家門口。
如今的祿勸彝繡早已煥發生機:繡娘們敢想敢試,把彝繡圖案縫在羊毛衣、皮革包上,還融入蠟染工藝,一件高端服飾能賣到8000多塊;全縣建成1個彝繡體驗街區、1個彝繡館、4個非遺工坊,54家經營商一年能生產30萬件繡品,年產值達5000萬元。曾經的老手藝,終于繡出了增收致富的新光景。
激活骨干力:領頭力量帶著產業跑
撒營盤書西村的徐玉蓮是彝繡產業的骨干帶頭人,做繡娘一年能賺2萬多,還主動拉攏 20多個姐妹一起干。在祿勸,這樣的骨干帶頭人不在少數,他們牽頭搭建“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帶頭人搭臺整合資源、合作社對接市場、農戶發揮手藝專長,彝繡成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金鑰匙”。
為幫企業破解發展難題,縣里挑選25名懂政策、懂經營、有經驗的行業能手,組建5個“產業服務團”,每個團定向對接8-10家彝繡企業,上門宣講政策、傾聽需求,把難題逐條梳理解決。人才培育同樣緊跟步伐:推行“傳承人+高校”合作機制,帶領企業走進高校交流、參與各類展會,選派優秀繡娘赴外地學習先進技藝;人社局將刺繡納入免費技能培訓項目,2023年以來已舉辦87期培訓班,培訓4350人,評選出321名“金牌繡娘”,其中2人成為縣委聯系專家,1名傳承人獲得全國表彰,為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力。
做實就業路:巧手繡出共富好日子
“剛開始每月就幾百塊,現在能拿到4000元,每天至少150元,我喜歡這行,打算一直做下去。”“金牌繡娘”朱紹芬的話,說出了很多繡娘的心聲。祿勸的羅婺彝繡街熱鬧非凡,20多家企業聚集于此,既能觀看彝繡展演、體驗刺繡樂趣,又能選購特色繡品,成為彝繡產業的展示窗口。
縣里由人才辦牽頭,聯合發改、文旅等部門邀請專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文旅局選派6名業務骨干幫助企業開展宣傳推廣、促進行業交流,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村民們也紛紛搭上產業發展的快車:把閑置宅基地租給合作社,多了一筆穩定租金收入;合作社和骨干繡娘共同開發兼具傳統韻味與時尚元素的文創產品,讓老手藝真正變成了“金飯碗”。現在全縣已有500多家手工作坊、70家非遺工坊,直接帶動3000多名婦女就業,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還間接幫助1萬多名婦女實現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彝繡不僅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供給,更成為婦女在家門口增收致富的優質路徑。

祿勸當地繡娘展示彝族傳統刺繡。(祿勸縣委組織部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