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未來五年發展的美好藍圖,也明確了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清晰目標。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實踐中,如何提高黨領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廣大農村基層黨建干部在貫徹落實全會精神中,邊學習、邊思考、邊謀劃。大家表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三農”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以黨建引領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
增強發展本領,走出共富路徑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猶如春風拂過膠東大地,在山東煙臺基層一線激起強烈共鳴與實干熱潮。
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村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如今蛻變為生機勃勃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區,這得益于煙臺市大力推行的村黨組織“跨村聯建”。煙臺市在不改變行政村區劃的前提下,以強村帶弱村、中心村帶周邊村,科學設置聯建片區,通過“大田托管”、入股合作等多元路徑,帶動村莊抱團發展。
“‘跨村聯建’讓我們13個村擰成了一股繩!”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村黨委書記陳松海語氣中充滿干勁。在聯建片區黨建聯席會統籌謀劃下,大戶陳家村牽頭建起了集觀光游樂、科普教育、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走出了一條“農業+文旅+體育”的融合發展新路。在最近一次聯建議事會上,他向大家展望:“‘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發揮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優勢,重點發力體育休閑和健康養老產業,我們村干部要提升經濟發展能力,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要求。”
跨村聯建有效破解了單打獨斗、資源分散的困境,激發了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河北保定涿州市林家屯鎮南史辛莊村就從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中汲取能量,以村企共建的方式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涿州四喜酒業此前受限于銷售渠道,林家屯鎮黨委、政府建議南史辛莊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名義,獨家代理“醉八景”銷售。林家屯鎮還專門請來市博物館專家,將三國文化與涿州八景風貌融入包裝設計。“上市剛一個月,就為村集體增收4萬余元,村民們都盼著擴大銷售規模。”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山滿臉驕傲。
提升治理水平,共建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考驗的是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治理能力,各地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在實踐中探索出符合當地社情的治理路徑,將治理效能轉化為群眾的幸福體驗。
“你不能裝充電樁,漏電了怎么辦……”近日,安徽省淮北市臨渙鎮臨南村村民張大爺與鄰居鬧得不可開交。村干部周欣得知后,第一時間入戶調解,經實地查勘后,用專業知識和誠懇態度消除了張大爺的顧慮,兩家握手言和。
“小周既是村干部,也是‘一杯青茶’的調解員。”臨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磊感慨,“年輕人學問深、思路新、懂法規,是基層‘解扣’能手。”臨渙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祝天琪介紹,去年10月,臨渙鎮依托本地茶館文化,創新打造“一杯青茶”黨建品牌,以“黨建+青年調解”模式,培養了一支38人的專業青年調解員隊伍,泡出了一杯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功夫茶”。
網格化管理,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必須進一步織密建強基層治理網絡,實現服務精準投送、治理精準落地。
“紅旗是黨員戶,三角形是五保家庭,綠色區域劃著產業地塊……”在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誠良村誠甲屯“唄儂來說事堂”的墻上,一張彩色“民情地圖”格外醒目。這是誠良村為摸清村情、精準服務繪制的“連心圖”,人口分布、房屋布局、產業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依托“民情地圖”,誠甲屯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服務網絡。村民黃日偉想發展百香果種植,黨員中心戶丁明先通過“民情地圖”快速定位地塊資源,黨小組隨即對接農技部門上門指導;有兩戶因宅基地邊界起糾紛,網格員丁先發對照“民情地圖”厘清權屬,當場就把矛盾化解了……誠良村黨支部書記覃華說,“民情地圖”讓村情民意從“模糊印象”變成“精準坐標”,服務群眾更有針對性。
全面從嚴治黨,鞏固常態長效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擔當實干的干部隊伍。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要求將嚴的標準、嚴的措施貫穿于管黨治黨全過程。這是對基層權力規范運行的直接指引,各地正以務實舉措推動基層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以財務公開為切入點,讓基層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泥屯鎮伽東村村民王艷萍指著村口的公示欄說,現在很規范,“一事一議”項目全部實行財務公開,每筆支出均標注經辦人、審批人的名字,支出寫得明白,村民心里亮堂。泥屯鎮黨委書記李永蓮表示,全鎮21個行政村財務公開都增加了項目建設公開,包括招投標、詢比價和支付進度等,確保群眾看得見、看得懂、信得過。 管黨治黨越有效,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就越有力。基層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落實到每一個環節,以過硬作風贏得群眾信賴、保障事業發展。
福建省光澤縣李坊鄉李坊村從一個普通行政村成長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其成功秘訣在于多年來堅持深化村務、黨務、財務公開工作,架起了黨員干部群眾的“連心橋”。
“早年搞公開走了彎路!”村黨支部書記李長壽坦言。村里雖然設置了公開欄,但村民真正關心的集體資產、項目資金等關鍵信息模糊,無法打消村民的疑慮。村“兩委”改變思路,從“我們想公開”轉向“群眾想知道”。線下,在村內醒目位置設置公開欄,對村民關心的黨費收繳、集體資產管理、村級財務收支情況等事項分類逐一公示;線上,建立“小微權力監督群”,及時將線下的“三務”信息在群內公示,干部輪流值班答疑,有問題快速反饋。村民沒有了疑慮,村里高標準農田、梨園改造等項目實現“零糾紛”推進。
展望未來,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堅信,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必將進一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凝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磅礴力量,在廣袤田野上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麗畫卷。
本報記者 周靜文 林華維 劉瓊 倪懷成 尹丹丹 俞璽勍
通訊員 陳悠強 高熙龍 劉帥 趙璇 萬子康 賴靚榮 莫柳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