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棠社區網格員在樹下與群眾談心。王婧萌 攝
“來,鄉親們都往樹蔭下聚聚,我們來聽聽古人的故事,學一學他們的智慧?!?月初,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甘棠樹下,黨員志愿者們招呼著爭執不休的村民們。這棵甘棠樹,連著千年治理根脈——過去,西周召公姬奭曾在此聽訟斷獄,東晉謝安在此筑埭治水、造福一方;如今,它成為邵伯鎮“善治傳承”的見證,通過打造“甘棠樹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品牌,在傳承歷史文脈中走出一條賦能鄉村善治的新路徑。
甘棠樹下
作為運河畔的千年古鎮,如何將邵伯自古流傳的“謝公筑埭”為民造福的民生取向,老街建筑“拐彎抹角”的謙恭禮讓文化基因傳承好,是實現鄉村治理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邵伯鎮,一棵果樹曾是村民張老根與鄰居王長順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點。老張堅信“樹是爺爺所種,自然歸自家”,而老王則堅持“樹枝伸到我家院子,果子落下來砸壞了我家屋頂,我就有權處理!”
這樣的鄰里糾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法律志愿者楊涵宇有著創新的調解方式——在“甘棠樹下微法庭”解紛便民點,她通過電子屏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內容,播放生動形象的動漫普法視頻,并巧妙結合邵伯當地“拐彎抹角”的謙讓典故,最終使雙方在樹蔭下握手言和。圍觀的村民紛紛感慨:“這法治小課堂真管用,以后咱鄰里糾紛都知道怎么解決了!”
這一場景正是邵伯鎮創新基層治理的縮影。近年來,邵伯鎮黨委通過“線上+線下”“法理+人情”的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方式,建立了集調解、立案、訴訟、普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解紛便民服務點,累計提供法律服務380余次,開展普法宣傳活動150多場。古老的甘棠樹下,已成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戶外課堂”,成為當地賦能鄉村治理的文化載體。
“邵伯舅舅”
有了陣地,誰來當家?有了矛盾,誰來協調?在甘棠樹下,有這么一群“既是本地人、又是自家人、還是過來人”的“邵伯舅舅”,成為最靠譜的善治調解力量。
“事情解決得這么順利,真是太感謝你們了!”8月30日上午,邵伯鎮戚墅村趙桂蘭專程來到邵伯鎮綜合治理中心,將一面寫有“心系百姓 公平正義”的錦旗交到“邵伯舅舅”工作室調解員手中。
趙桂蘭與邵伯鎮新建村李玉良因債務糾紛訴至法院。雖然趙桂蘭勝訴,但在申請強制執行過程中,她認為法院未能執行到位,反復向相關部門反映情況。趙桂蘭夫婦身患疾病,急需資金治療,“邵伯舅舅”調解員在了解情況后,積極與區委政法委、區人民法院、區信訪局溝通協調,最終聯系到被執行人親屬,通過反復溝通、耐心疏導,成功將矛盾徹底化解。
“邵伯舅舅”源自邵伯地方習俗,是對熱心公益、善解人意的鄉村能人的親切稱呼?;鶎油幸恍┓e壓多年的老問題,因根源復雜、牽扯面廣,常規調解效果不明顯。為破解這一治理難題,邵伯鎮黨委立足本地文化傳統,選聘一批熟悉鄉情、德高望重且善于調解的群眾,組成“邵伯舅舅”調解隊伍,創新開展“舅情治理”,提供“舅情服務”,成為“甘棠樹下”最忙碌的身影。
今年以來,調解員累計接待群眾300余人次,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贏得了群眾的廣泛信任和好評。
“都好說”
去年以來,江都區構建了讓老百姓有事“都能說出來、都有地方說、說了都管用”的“都好說”民主議事協商品牌,引導基層積極探索“家門口”的議事協商工作機制。
為強化議事協商的引領力和聚合力,規范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邵伯鎮黨委抓住試點契機,在建陣地、建隊伍的基礎上,在全鎮推廣“甘棠樹下”協商議事品牌,探索設立“1+N+X”鄉鄰議事會機制,成為善治聯動的主引擎。“1”即村(社區)黨組織成員牽頭,“N”涵蓋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居民骨干、外出能人等多方力量,“X”則廣泛納入相關利益方代表。這一機制有效引導村民從被動“議論”轉變為主動“議事”,成功化解了包括失地人員安置、天然氣安裝等在內的多項復雜矛盾,真正實現了“村里的事沒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參與者、受益者”。
在矛盾化解機制方面,規范“聽訴求、共情愫、辨是非、明事理、促和諧”的五步協商程序,并系統推行“微事自調、小事民調、特事專調、難事政調、大事法調”的“五調合一”分級處置機制。今年以來,憑借該機制已累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70余件,切實做到了“矛盾消于未發,糾紛止于未訴”,群眾滿意度高達96.5%。
群眾認可就是最大的善治?!吧鄄偞蛟斓摹侍臉湎隆h建品牌,有效融入區域歷史文化和地方善治基因,為鎮村現代治理提供了一條新的有效路徑,更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傳遞出了群眾滿意的‘好聲音’。”揚州市江都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說。
千年甘棠樹依舊枝繁葉茂,樹蔭下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基層治理的智慧正在傳承。
通訊員 何亞兵 王婧萌
實習生 魏昕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