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里應該學會什么?我又能為村里留下什么?兩年前,到青海省互助縣哈拉直溝鄉白崖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前,我常常自問。
兩年時間里,我認識到,村里沒有那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俯身田野,腳踏實地,能為村民添幾分暖意,為村莊的發展出謀劃策,是對鄉村全面振興最實在的回應。

巨淑英(左一)在為村民們宣講政策。受訪者 供圖
村民們最喜歡熱鬧的節日氛圍,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我和村書記商量舉辦了一場節慶活動。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怕老人們不知道,也怕他們不好意思來,于是便跟著書記踩著泥濘的田埂挨家敲門。
掀開門簾時,有的老人正對著空院子發呆,有的正瞇著眼縫補舊衣裳。獨居的陳奶奶拉著我的手,掌心的老繭蹭得我指尖發暖:“丫頭,我這把年紀早不盼啥熱鬧了,你們還能想著我……”她的聲音發顫,我也紅了眼。
活動當天的村委會廣場熱鬧非凡。天剛亮,村干部們就扛著梯子來掛橫幅,村支部書記蹲在地上搭熬飯的大鐵鍋,煙筒里冒出的白煙裹在霧氣里面飄得老遠。孫嬸剛說一句“菜板不夠用”,溫大媽轉身就往家跑,回來時,懷里揣著自家菜板。
老人們陸陸續續來了,簽到時遞過去的小貼紙,他們攥在手里摸了又摸,有的貼在衣襟上,有的小心翼翼粘在臉頰旁。想起老人們腿腳不便,我們悄悄把套圈的距離縮短了半米,這不是方案上寫好的流程,卻是能讓他們多一分開心的小秘密。
鑼鼓聲一響,老人們立刻坐直了身子。我看見84歲的殷生甫爺爺舉著手機,手顫得厲害,屏幕都快貼到臉上了。“丫頭,我想錄下來發給孫子看,”他笑著,眼角的皺紋擠在一起,“他們在城里忙,我怕打電話打擾,讓他們看看我今天多開心……”
唱《映山紅》的時候,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跟著輕輕哼,聲音不大,卻像帶著光,我忽然懂了,這場活動不僅是過節,而是讓老人有話題跟兒子孫女們“說說話”,讓藏在心底的思念有個去處,晚年的日子能多些亮堂。
拍照環節的背景布,我特意選了紅色和印著天安門的兩款。殷萬林爺爺一看見天安門,立刻直了直腰:“丫頭,我是老黨員,我要拍這個,我要跟毛主席合影。”他站在背景布前,手不自覺地貼在褲縫上,像當年宣誓時那樣認真。李爺爺起初有些拘謹,站在鏡頭前手足無措。“爺爺,笑一笑呀,”我湊過去說,“這照片要裝了框送您回家呢。”他愣了愣,忽然咧開嘴笑了,豁著的牙露出來,皺紋里都裹著暖意。
讓老人安享晚年,讓孩子笑著長大,讓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被愛著。在村工作,不能忘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今年,我跟鄉鎮黨委書記申請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繼續在村里發光發熱,我想把青春的腳印留在這片土地上,也把村民的溫暖藏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