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56歲的老盧和老伴騎著摩托車,風風火火趕到和睦碧靈鄉村發展有限公司食用菌棒加工廠——這是福建省漳平市新橋鎮西埔村的村辦企業,也是老盧夫婦在“家門口”上班的第三個年頭。“以前自己拌料制棒,起早貪黑忙一周,菌棒還常因溫度沒控好作廢;現在我管拌料機,老伴裝袋,每月兩人能穩拿8000多塊,比種地輕松多了!”

村民采摘木耳。 鐘詩玨 攝
車間里,32名工人各守工位,人和機器間的默契配合,正是新橋鎮“以村辦企業破解散戶難題、靠共富工坊帶動增收”的生動切片。經過高溫滅菌冷卻,一根根達標菌棒被送往全鎮各村木耳大棚,悄然開啟“菌棒”到“金棒”的蛻變。
作為“中國毛木耳之鄉”,漳平市新橋鎮的毛木耳產業根基深厚,全鎮1.9萬常住人口中近半數投身木耳產業,年種植1.2億棒,產量超1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超7億元。但此前“散戶作坊式”制棒的痛點,曾制約產業升級——農戶單打獨斗,不僅耗力低效,菌棒合格率不足90%,還常有原料浪費。
為破解這一難題,近年來,新橋鎮聚焦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錨定“黨建+產業+共富”方向,計劃通過“培育村辦企業、打造共富工坊”,讓小農戶融入大產業。2023年,西埔村率先扛起“破局大旗”,用“三招硬舉措”落實新橋“村企聯動、科技賦能”的部署,蹚出從“散戶單打”到“抱團共贏”的新路。
西埔村黨支部嚴格遵循“黨組織牽頭、群眾參與”的要求,創新推行“村黨支部+公司+黨員+農戶”運營機制,成立新橋鎮首家村辦企業——和睦碧靈鄉村發展有限公司。籌備階段,西埔村“兩委”召開“群眾議事會”,把“散戶制棒合格率低、浪費大、收入不穩”的痛點擺上臺,再對比“抱團后成本降10%、就業有保障”的預期,徹底打消村民顧慮。隨后,在鎮里協調下,村集體以土地、閑置廠房入股,整合260萬元各級產業補助資金建標準化廠房,村“兩委”干部更主動聯名擔保,申請200萬元專項貸款補足缺口。這一系列動作,既是西埔村的實踐,更是新橋鎮“政策扶、集體帶、群眾跟”思路的落地。

食用菌棒加工廠生產線。鐘詩玨 攝
“散戶制棒靠經驗,滅菌溫度忽高忽低,每年浪費的原料能堆成小山。”這是新橋鎮多數木耳種植戶的共同困擾,也是鎮里推動“科技賦能”的核心原因。西埔村作為試點,率先進行設備更新,一次性引入拌料桶、自動裝袋機、輸送流水線、智能溫控蒸箱等現代化設備。智能蒸箱將滅菌溫度精準穩定在100℃,讓菌棒合格率從不足90%躍升至98%以上;一條生產線日產能達5萬棒,相當于115個散戶的工作量,制棒成本直降10%。更關鍵的是,輸送帶替代肩扛手搬,讓60歲健康老人也能輕松上崗。這不僅解決了西埔村的就業難題,更為全鎮“降低產業門檻、擴大就業覆蓋面”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
2024年,西埔村菌棒加工廠的“成績單”,成為新橋鎮“村辦企業促共富”的有力證明:年產菌棒1200萬棒,占全鎮年種植量的十分之一,產值突破3600萬元,為村集體創收50萬元,更穩定吸納本村及周邊5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月收入超4000元。
從西埔村的“首個試點”,到如今全鎮多個村的“模式推廣”,把村辦企業作為“聯農帶農”的紐帶,用共富工坊打通產業升級與群眾增收的“最后一公里”,新橋鎮的鄉村振興路徑愈發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