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清晨,寧夏中衛市中寧縣石空鎮童莊村的葡萄拱棚里,露水還未散去,村民李艷拿著果剪,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飽滿晶瑩的“杞玉玫瑰”葡萄。“眼下正是葡萄上市季,訂單一個接一個,今年又是個好年景!”陽光透過棚膜,灑在她洋溢著笑意的臉上。
這份豐收的喜悅,并不只屬于她一個人。目前,全鎮共有149個拱棚,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益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背后,是15個村莊“抱團發展”的故事。
過去,石空鎮各村種植技術不一、品種各異,收成全看個人經驗。2020年,鎮里立足集體經濟探索區域黨建共同體,推動15個村抱團發展,聯合成立益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跨村聯建”拱棚基地,專注種植“杞玉玫瑰”。
“這是從山東引進的葡萄品種,2023年首次掛果,去年總產就達到20萬斤,為村集體增收超過300萬元,帶動群眾務工收入80萬元。”童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建寧笑著介紹。
童莊村目前有11個拱棚,去年村級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轉租金和務工工資,還能享受二次分紅。郝建寧介紹:“去年我們的村民人均收入21274元,這在西北地區可是不錯的成績。”
這套利益聯結機制設計巧妙:公司將利潤的20%用于分紅,80%留作再發展基金,并建立村干部績效與集體經濟掛鉤辦法,以20萬元凈收益為基準線,實行“超額獎勵、欠收扣績效”,有效激發帶頭人爭先創優。
共同體要發展,強村為何愿幫弱村?郝建寧舉了一個實例:棗一村發展較早,原本就擁有22個葡萄拱棚,但由于葡萄種植技術門檻不高、抗市場風險能力有限,單獨應對市場波動顯得力不從心。而相鄰的棗二村卻長期是個“空殼村”,缺乏支柱產業。結成共同體后,棗一村對口幫扶棗二村,向棗二村傳授種植技術,還協助其建起了12座標準化葡萄拱棚,去年兩村集體收入雙雙破百萬元。
如今全鎮149個拱棚整合運營,產出的葡萄統一打上“杞玉玫瑰”品牌,裝進一樣的包裝箱,有了品牌溢價和議價優勢,進一步拓展了各村的發展空間。
“每個村就像一根手指,各有長短,單打獨斗發展空間有限。但握指成拳,就能形成合力——聯合黨委正是發揮這樣的作用,通過統籌強村帶弱村,最終實現整體發展。”聯合黨委相關負責人馬寧做了一個形象比喻。
以一顆葡萄為起點,共同發展的理念逐步延伸至更多領域。去年底,15個村再次合資建成興旺玉米壓片場,對鎮域內村集體、農戶的玉米進行深加工,每年產能達6萬噸,經濟效益可達800萬元以上,實現農戶、村集體、畜牧企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如今鎮里已形成“大聯合、小結對”的發展模式,以全鎮15個村共同發展葡萄種植產業為代表的“大聯合”,實現規模化運營,而產業基礎相近的幾個村之間,則進一步開展“小結對”,共同發展其他配套產業。“‘多條腿走路’不僅提升了整體抗風險能力,也為各村增添了一層保障——哪怕今年葡萄行情不好,還有其他產業可以支撐收益。”馬寧說。
從一村一品到十五個村共育一果,石空鎮以一顆葡萄為媒,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眼下,每個季度召開聯合黨委聯席會議已成為常態,研究解決公司運營中的問題。最新一次會議的重點是討論引進新品種和開拓電商銷售渠道。
“今年,我們將持續深化‘區域黨建共同體’發展模式,擴大‘中寧圓棗’‘棗園清燉土雞’‘杞玉玫瑰’葡萄等品牌效應,形成資源集約、產業集群、特色集聚的發展優勢。同時,我們將積極探索構建集葡萄采摘、觀光旅游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綜合體,打造石空特色樣板,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提效飛躍。去年,全鎮已涌現5個百萬元村,今年我們將力爭這一數量增長至7個。”石空鎮黨委書記趙建國說。
本報記者 尹丹丹 通訊員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