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河北省三河市楊莊鎮鮑各莊村的農家院落里,葫蘆藤蔓依然蓬勃,大大小小的葫蘆垂懸架下,形態飽滿,溫潤可喜。
誰能想到,如今這個洋溢著“福祿”氣息的村莊,前些年卻像是被快速發展“繞了道”。“我們村離三河市區不過5公里,過去大家都想進城打工,勞動力流失嚴重,村級集體經濟常年空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成回憶道。
轉機來自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的一次調研。大家發現,村里民風淳樸、環境整潔,每到周末常有城里人特意來尋鄉愁;而村民房前屋后的閑置院落,正是可開發利用的資源。
“不用額外征地,也不用大投入,把閑置資產轉化為流動資本,或許這正是村子發展的突破口!”王成道出當時班子的共識。“我們算了一筆賬:一個院子,搭架,立體種植,能栽二三十棵葫蘆。一棵葫蘆結三五個果,品相好的生葫蘆單個就能賣十幾元;要是烙上畫、刻上字做成工藝品,一個能賣上百甚至上千元!”
思路有了,村黨支部便開始一次次和村民溝通,逐步明確了發展路徑。然而,盡管賬算得明白,最初卻沒幾個人真信。“咱祖祖輩輩就認種玉米、小麥,那才叫莊稼。種葫蘆能當飯吃?”79歲的王龍香大娘是當初反對的村民之一。她的擔心也道出了多數村民的顧慮。
面對質疑,村黨支部沒有退縮。“當時最關鍵的就是贏得村民信任,解決的辦法就一個字:‘干’!”王成話語懇切。
2019年5月,村黨支部號召村“兩委”干部和黨員帶頭把自家院子改作“試驗田”;村委會還提供“保姆式”服務:統一采購優質葫蘆苗免費發放,邀請技術專家手把手教村民搭架、授粉、防治病蟲害;更提前聯系好收購商,簽下保底價收購協議。
這一系列舉措打動了王龍香。“王書記跟我說,要是擔心,就先在我家院角試種3棵,死了賠苗錢,結了葫蘆按個兒收。這么實在,咱還有啥好怕的?”從當初小心翼翼種下的3棵苗,到現在院中滿架的葫蘆,她家的院子成了村里變化的縮影。
葫蘆種植并非一帆風順,也曾面臨種植規模小、銷量低、沒特色等困難。為推動產業升級,村黨支部轉變思路,從單一種植轉向文化賦能;深入挖掘本地非遺“三河烙畫”,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給村民培訓烙畫、雕刻等深加工技術,讓普通葫蘆變成了藝術品。村民們也發揮創意,用勒、扎、挽等技藝,制作出造型多樣的作品。
隨著葫蘆附加值大幅提高,售價翻了幾倍,村莊的葫蘆產業成功走向文化創意領域。如今,鮑各莊村已是遠近聞名的葫蘆畫制作專業村,曾經不起眼的小葫蘆,成了村民手中的“金葫蘆”。
“去年光賣葫蘆工藝品就掙了5000多塊!”王龍香高興地說。
村里的喜人變化,引回了不少外出務工村民,王小培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春節回家,她發現村里幾乎家家都種葫蘆,更吸引她的是,村里還請老師教雕刻。從小喜歡畫畫的她試著刻了一個“福”字葫蘆,竟被游客以200元買走了。“在廠里一天掙100多元,刻個葫蘆一兩個小時就賣200元。”說起當時的情景,王小培仍難掩激動。如今,憑借出色的手藝,她還開起了網店,將葫蘆銷往全國乃至海外,月入超過萬元。
村民增收了,村貌也悄然煥新了。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變成了一片生機勃勃的葫蘆園;昔日的臭水溝,也改造為荷香四溢的荷塘。位于村委會東側的“葫蘆長廊”,全長260米,由鮑各莊村黨支部和廊坊市衛健委聯合打造,自去年7月開放以來,已成為備受游客喜愛的拍照打卡地。“我們不只賣葫蘆,更是在做葫蘆文化。”王成介紹。
以“葫蘆長廊”為載體,村里搭建起線上線下互動經營平臺,形成了集種植、加工、展覽、銷售于一體的生產體系。目前,全村90%以上的葫蘆通過網絡銷往全國,并帶動了物流、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僅技術培訓和管理服務費,村集體經濟每年就能增收30萬元,實現了村民和集體“雙豐收”。
眼下,村黨支部正在謀劃“葫蘆產業2.0”升級計劃。“按照規劃,村里將建設葫蘆品種研發基地,構建數字營銷體系等。”談起未來,王成充滿期待。
“我們要的不是只靠葫蘆讓村民致富,更要靠葫蘆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王成的話語堅定而踏實。
本報記者 馬燕 通訊員 莫凡毅 薛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