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新民市姚堡鄉紅嶺村俯瞰。(新民市委組織部供圖)
2025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在遼寧省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舉行。早上9點,14響警示鐘響徹云霄,警醒著人們勿忘國恥。
百公里外的遼寧省新民市姚堡鄉紅嶺村紅色文化展示館也已準備就緒,即將開館。
94年前,正是在紅嶺村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第一支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也是在這里,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早的素材來源之一——《東北國民救國軍誓詞歌》第一次被唱響。
“起來、起來吧!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山河已破碎、家園已被毀,爹娘做了炮灰。留著我們的頭顱有何用……”
1933年2月,在熱河抗日前線,舉行了一場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參加的閱兵儀式。劉鳳梧率領義勇軍將士,高唱著在遼西、遼南義勇軍中廣泛傳唱的《東北國民救國軍誓詞歌》,在場人員無不動容。其中,也包括年僅21歲、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年輕黨員——聶耳。
誓詞化戰歌
“高鵬振是英雄,也是紅嶺村的驕傲。”高岺是紅嶺村黨總支書記,從小聽著爺爺高成林講述高鵬振的故事長大。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國民救國軍原總司令高鵬振目睹日軍暴行,決心要抗爭到底。1931年9月19日,中共滿洲省委迅速發表抗日宣言,號召工農民眾組建武裝,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九一八事變后,日軍迅速占領沈陽城,全國震驚,整個東北乃至整個中國,需要英雄的出現。”新民市檔案館館長董艷玲說。
在這中國第一份抗日宣言的感召下,1931年9月27日,高鵬振從沈陽市出發,一路向西,在紅嶺村召開了誓師大會,成立了近300人的鎮北軍,率先舉起了武裝抗日大旗。紅嶺村也成為了第一支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的誕生地。
“我的爺爺也在誓師大會現場,當年只有6歲。他還給高鵬振牽過馬。”爺爺告訴高岺,誓師大會上,臺上的白布上用朱砂寫著慷慨激昂的抗日誓詞。6天后,熱血青年張永興投奔而來,建議將鎮北軍改名為東北國民救國軍,并為誓詞配上了《滿江紅》的古譜,《東北國民救國軍誓詞歌》就此成為遼寧省義勇軍奮勇抗日的精神紐帶。次年12月,張永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3年2月,跟隨慰問團來到抗日前線的聶耳,在軍營中聽到誓詞歌,深受震撼。”吳權印是聽著高鵬振故事長大的姚堡鄉人,他用10多年時間自費前往全國各地,調研求證紅嶺村的抗日往事。
“史料證實,聶耳在現場見到了劉鳳梧部的將士。”吳權印說,劉鳳梧將這份幾乎傳遍遼西、遼南所有義勇軍軍營的歌詞傳單遞給聶耳。聶耳激動地拿出小提琴,拉起《滿江紅》的曲調,戰士們隨琴聲高唱……
2005年,后人循著歷史的足跡,找到了當時親歷紅嶺村宣誓的戰士王玉樓。在這位“東北最后一位義勇軍戰士”的歌聲中,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仿佛歷歷在目。王玉樓說,新兵入伍時,都要由干部領著讀誓詞,“不單這幾句,挺長的,然后就學唱,出操時唱,休息時也唱。會唱這首歌,才算是義勇軍。”
“起來、起來吧!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我最高興的,就是這輩子沒當亡國奴。”王玉樓說。
1933年5月后,彼時已經是抗日救國軍“軍師”的張永興化名王立川,在《新中華》刊物上發表《血戰歸來——關外義勇軍抗日紀實》,告訴全國人民,東北仍有像高鵬振這樣的民眾抗日武裝如星星之火,在東北大地上抗日救國,鼓舞了全國抗日的信心與熱情。當時《新中華》刊物編輯部有一位編輯就是國歌創作者之一的田漢。
1935年,聶耳與田漢,以高鵬振等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國民救國軍誓詞歌》為形象與精神源頭,為電影《風云兒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最終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熱血染山河
“大家喜歡叫高鵬振‘老梯’,他槍法如神,幾百米開外也能打中目標。”在紅嶺村老一輩口中,高鵬振帶著如小說人物般的傳奇色彩。今年71歲的村民唐家文說,“也有百姓管他叫‘瘸老梯’,聽說他的屁股讓日本人的炮彈崩過。他舉的義旗是火紅的三角旗。”
“那時候咱農民沒有組織,干什么都要有領頭的。像‘老梯子’這樣的英雄有勇氣、也有本事,他一帶頭,農民紛紛響應。”說起高鵬振,今年80多歲的紅嶺村老人唐國棟,聲音提高了不少,右手在空中時不時地揮舞,“當年他舉旗的地方,就是我家原來的院子。”
“抗日救國軍巔峰時期有3000人,高鵬振采取‘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戰略,以紅嶺村為秘密基地,抗擊日本侵略軍。”高岺指著紅嶺村當年的照片說,“在那幾年里,高鵬振‘專抗日不擾民’,村民們也為抗日救國軍保障后勤、共同生活,像兄弟姐妹一樣對待和保護他們。”
在日軍與抗日救國軍的反復較量中,全村7個屯仿佛達成了共識。“當時有任何一個村民出賣同胞,后果都是不可挽回的。但是全村人就是死守著這團火熱的紅色秘密,這份秘密是保護同胞的樸素情懷,更是全村人民堅定的抗日信念。”高岺說。
現實中的“老梯”,也確實夠傳奇。他與日偽作戰百余次,干擾破壞敵人作戰行動,是敵軍揮之不去的“恐懼”。
1932年1月,高鵬振率軍取得金家五臺子大捷,共斃敵73名,繳獲機關槍4架,迫擊炮2門,槍支子彈若干。日軍對高鵬振部恨之入骨,在他的家鄉,焚毀了高家全部房屋,逮捕其父高品仲,嚴刑拷打致死。高鵬振獨子高永魁,經鄉親們多方掩護轉移,才免遭殺害。
家園被毀、親人遭難,高鵬振悲痛欲絕,寫下悲壯詩篇,“殺敵五臺子,全家遭禍殃。誓為義勇死,救國保家鄉。”國仇家恨,高鵬振要一起報。
后來村里的老人們才知道,曾經抗日救國軍的“軍師”張永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1935年獲取日軍正在修建的“東方馬其諾防線”核心要塞——虎頭堡要塞的重要情報。蘇聯紅軍在1945年一舉攻破虎頭堡,令侵華日軍耗時10年修建的“東方馬其諾防線”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1937年1月5日,張永興等8名抗日愛國志士被日軍殺害。同年6月,高鵬振也被部下背叛,殉國,時年40歲。
11年后,張永興的遺體被葬在了齊齊哈爾市的西滿革命烈士陵園。1987年,高鵬振被遼寧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今年8月,張永興入選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薪火映新程
202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94周年。紅嶺村紅色文化展示館內,300余張珍貴照片、100余件實物展品擺放整齊,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馬鞍、步槍等歷史文物靜靜陳列,仿佛仍在等待戰士的召喚。
院內的紅色文化長廊上,一場名為“正義審判”的史實特展也將隨著紀念館正式開館展出。“很可惜,高鵬振沒有能看到抗日勝利的那一刻。”曾任新民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福偉感慨。“在紅嶺村,以一場清算日本法西斯侵略罪行的展覽,讓這塊英雄地煥發新生,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王福偉看來,對紅嶺村抗戰歷史的挖掘,堪稱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式”工程。“當年的親歷者們多已不在人世,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不應被磨滅,這份使命擔當,讓我們新民市的每一個人都感到重任在肩。”
滄海桑田,紅嶺村已經從適合隱匿軍隊行蹤的荒涼之地,變成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沃土。村民們發展設施農業冷棚項目,種植了6500畝冷棚西瓜,建成果蔬暖棚200畝,成立了新民市甜美紅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人均年收入超過了3.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也超過了50萬元,迸發出鄉村振興的全新活力。
在這片英雄們戰斗過的土地上,昔日的吶喊與沖鋒已成為歷史的回響。清晨,村民們在果蔬暖棚中勞作,午后在庭院中閑話家常,孩子們在平坦道路上追逐嬉笑——人民安居樂業就是對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最好的告慰。
本報記者 華賢東
通訊員 安邦 林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