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遼寧省調兵山市兀術街街道施荒地村,李長順彎腰將飼料撒向蟹田,粼粼波光映著他的笑臉。“合作社按天發工錢,年底有分紅,比在城里打工掙得不少!”這位曾經的留守老人,一年前還在為養老發愁,如今在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看管蟹塘,年收入超2萬元。
鐵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崔學文介紹,面對“產業弱、關愛缺、服務難”三大痛點,鐵嶺市實施“共富升級、關愛暖心、賦能增效”專項行動。“從人走屋空到產業生根,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沒有喚醒不了的鄉村。”
共富升級:打破邊界激活“沉睡資源”
村莊產業發展乏力,村民難以家門口就業,是空心村的通病。“單村力量弱,抱團才能活!”崔學文道出破題關鍵。鐵嶺構建“村社合一筑基、強村公司拓市、聯合黨委聯片”的三級產業體系,讓沉睡的土地、房屋、人力等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
走進昌圖縣平安堡鎮十里村,村口的“參寶”品牌展銷中心里,林下參、山野菜等特產琳瑯滿目。“以前村民各干各的,好東西賣不上價。”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后,統一注冊品牌、建設冷庫、培育鄉村CEO,年產值突破6000萬元,帶動260人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年均增收60萬元,村子也成了“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崔學文介紹,“村社合一”模式已在鐵嶺實現全覆蓋。
強村公司則成為鐵嶺農村經營主體的新角色。在鐵嶺縣凡河鎮五角湖村,“鐵嶺凡河集市商貿公司”的招牌醒目。這家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的強村公司,整合2000畝閑置土地發展“智慧認養農業+稻田蟹養殖”,通過“線上認養、線下托管”模式讓土地收益較傳統種植提升33%。村里的閑置農房被改造成12座民宿。
在崔學文看來,強村公司是“村社合一”模式的市場延伸,通過公司化運作,讓集體資產在市場中保值增值。今年鐵嶺市29家強村公司已帶動59個薄弱村增收151萬元。
公司化運作為單一的村莊帶來了新的發展動能,更大范圍的聯動也在全市上演。遼寧省鐵嶺市積極推動地域相近、產業趨同的村黨組織建立跨村產業聯合黨委69個,覆蓋63個鄉鎮,占全市鄉鎮總數的70.8%,走出一條黨委領導、村村聯合、產業聚集、抱團發展的富民強村之路。
僅開原市一地,就整合了1200萬資金發展稻米加工、鮮食大豆等特色產業,帶動全市村集體增收超千萬,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27%。就像用組織紐帶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讓碎片化資源產生規模效益,這正是共富升級的意義。
關愛暖心:織密“一老一小”保障網
“產業讓村莊有了‘錢袋子’,但空心村的治理核心還是人,特別是留守的‘一老一小’。”崔學文說,鐵嶺市通過制度性安排,將政策、資源、服務系統性向基層傾斜,“我們要讓黨建既有硬度,更有溫度。”這種溫度,就藏在“關愛暖心”行動織就的溫情網絡中。
“炕頭學堂的掌聲,比啥都暖心!”在西豐縣聶家滿族鄉學校,4589名“白海豚愛心媽媽”與3141名留守兒童結對,共開展了82場“把愛帶回家”活動。養老難題也在細節中化解。清河區改造升級的敬老院里,防滑扶手和沐浴椅守護著老人們的安全。全市1332戶困難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18所助餐食堂讓熱乎飯直達餐桌。覆蓋1400多個村衛生室的緊密型醫共體建成后,縣級醫院派駐126名骨干醫生下鄉。70歲的張大爺關節炎發作時,不再需要顛簸進城,“縣醫院專家每周來坐診,家門口就能看名醫!”累計1.4萬人次的診療記錄,印證著醫療普惠的真實足跡。
“政府兜底保障+社會志愿協同”的雙輪驅動模式,將“炕頭學堂”“家庭故事會”“幸福自習室”等物理空間轉化為情感聯結紐帶,實現了從基本生存保障到精神關懷慰藉的升級。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也在鐵嶺市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走出了一條可持續、可復制的路徑。
賦能增效:為治理末梢注入活水
“清單瘦身,小馬不再拉大車!”昌圖縣昌圖鎮干部手持新版“履職清單”如釋重負。這份創新“共性+特色”清單,為全市103個鄉鎮厘清平均318項權責邊界。西豐縣增補林業事項,銀州區融入城管職能,徹底終結“無限責任”困境。這也讓基層干部從事事兜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精力抓發展、辦實事,實現了治理從疲于應付到精準發力的轉變。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鐵嶺市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績效+集體經營獎勵”待遇體系,優秀者可納入事業編制、進入鄉鎮班子,今年年內鄉鎮事業單位擴招80%。“基層治理關鍵在人,要讓實干者得實惠。”崔學文介紹,全市還建立“學院+村社”培訓聯盟,年內培養鄉村實用人才2000余人,讓村民變身環境監督員、矛盾調解員,形成“人人參與治理、治理惠及人人”的良性循環。
夕陽西下,李長順站在蟹田邊眺望村莊,柏油路通到每戶門前,新修的廣場傳來歡笑聲,五角湖民宿亮起燈火……老人切身感受到了村子從“空心”到“實心”,從“沉寂”到“活力”。崔學文表示,今年啟動的20個“聯村共治”試點,將進一步打破村域壁壘,推動組織、產業、服務深度融合,空心村將不再是凋零的符號,而是生機勃發、溫情流淌、希望升騰的活力之地。
通訊員 陳杰 邢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