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聚焦民族區域地方特色和邊境地區的特殊定位,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推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賦能黨的建設工作點上開花、面上結果。近日,記者就阿里地區如何大抓基層、大抓基礎,采訪了阿里地委委員、組織部部長何界。
記者:阿里地區在基層黨建工作中是怎么構建“三張清單”閉環機制來增強政治引領力的?
何界:首先,學習清單明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五項要求”,分層次、分領域制定動態學習清單,通過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領學、專題研討深學、線上平臺促學等方式,確保黨員干部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核心要求。措勤縣組建大湖宣講團,開展基層宣講745場次,覆蓋黨員群眾6700余人次。其次,任務清單定路徑。在廣泛調研、認真思考、反復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基層黨建“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十項重點任務,明確提出“一年補短板強基礎、兩年提質量有變化、三年上臺階出成效”的要求,大力實施凝心鑄魂、強基固本、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細化14條具體措施,力爭用3年時間推動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開創新局面。此外,培訓清單促提升。大力實施黨員干部“大培訓、大提升”行動,研究制定基層黨員和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計劃,組織開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基層治理、“五共五固”等各類培訓30期1000余人,特別是組織村(社區)主干赴陜西、河北、青海、北京等地開展“蹲點式”培訓和履職能力提升培訓,實現村(社區)主干赴區外培訓全覆蓋。
記者:作為藏西秘境的阿里地區,如何不斷推進黨建工作,進一步促進民族交融?
何界:我們夯實“同心共筑”團結根基,民族交融度不斷提升。一是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用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讀本”,引導廣大黨員爭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維護者、促進者。二是抓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以“九個一”為載體,深化“三結對一幫帶”“優帶差、強帶弱”幫學機制,組建幫學對子1738對、輔教隊伍145支,全地區705名基層干部為村(社區)干部、農牧民黨員群眾等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4441場次。札達縣制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漫畫冊”,依托“札達組工”微信公眾號推送至各村(社區),切實帶動農牧民學習積極性。三是大力實施聯建共創。充分發揮機關黨支部優勢,機關結對基層,開展送學、送醫、送藥、免費體檢等活動,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
記者:阿里地區是如何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升群眾滿意度的?
何界:我們織密“民呼我為”服務網絡,民生獲得感成色十足。一是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定期召開全地區抓黨建促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一抓兩促”現場會,互學互鑒,共同提升。在新興領域打造“紅帆”驛站4個,深化革吉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試點縣典型經驗和基層治理“四法”模式,推行“鄉鎮、村(社區)干部+網格員+黨員骨干”治理模式,開展矛盾糾紛排查57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83起。二是助力網格化管理。建立461個網格黨組織和709個黨小組,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網格黨組織書記,配備網格員483人(專職網格員429人),為基層社會治理奠定良好的組織基礎。普蘭縣霍爾鎮司法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站,統籌司法所和綜治力量,精準對接農牧民群眾法律服務需求,推動優質公共法律服務直達群眾家門口。三是深化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開展黨員“三包”“雙報到”,全面了解掌握群眾生產生活及思想動態,積極幫助解決群眾“微心愿”“微夢想”和急難愁盼問題2766件。
記者:“邊境黨建千里紅色長廊”是阿里地區黨建工作特色品牌,請何部長談一談黨建品牌建設情況。
何界:我們致力于推進“邊境黨建千里紅色長廊”品牌建設,以弘揚“老西藏精神”“追尋先遣連足跡”為主線,依托改則縣先遣連紀念館、革吉縣直屬庫遺址、軍分區軍史館等紅色基地,整理紅色革命歷史及英雄事跡12篇,收集各類實物近200件、老物件1234件、歷史圖片114張、革命文獻53份,推動10.85萬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實施獅泉河烈士陵園綠化項目、“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紅色驛站整體布局和內容進行內涵提升工程,常態化開展祭掃活動89場次1.06萬余人次;著力建設進藏英雄先遣連遺址修繕、巴嘎鎮黨員服務驛站等項目,其中巴嘎鎮黨員服務驛站對外經營僅1個月就盈利11萬余元,游客中的黨員紛紛稱贊:“我在這里找到了組織,感受到了溫暖”;同時我們立足改則至民豐段“進藏第十線”旅游IP,設計重走先遣路、扎布村“紅色第一村”等旅游路線,打造賽馬、射箭等民俗體驗場所,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定期舉辦“先遣紅色旅游文化活動”,帶動沿線牧家樂、餐飲店等增收200余萬元,持續激發“紅色長廊”政治、經濟、文化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