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遂林村是最窮的村子,村民單靠種田過日子,村里到處是土路,房屋也很破舊。這些年變化太大了,村民到企業務工,或開個店做生意,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家家戶戶都建了小洋樓,每年收到的房租都好幾萬。村里的面貌也變化很大,瀝青路、農民公園、休閑棧道……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說起村里的變化,87歲的福建省漳平市西園鎮遂林村原黨支部書記朱隆臻如數家珍。
走進遂林村,映入眼簾的是產業興旺、鄉村秀美、農民富足的鄉村振興圖景。而這幅圖景的繪就,離不開該村積極創建的“憶苦思甜”黨建品牌——通過講好基層黨組織從松散變硬核、產業由窮變甜、村莊舊貌換新顏的故事,讓“銘記過往苦難、珍惜當下幸福、共創美好未來”的理念融入鄉村發展血脈,成為凝聚黨群力量的精神紐帶。
遂林村全貌。官麗琴 攝
黨群連心,松散變“硬核”
“有食堂方便多了,不用一個人在家里煮飯,還能和老伙計們嘮嘮嗑?!彼炝执彘L者食堂里,老人們談起這項民生工程贊不絕口。2022年,村黨支部聚焦老人用餐難題,在幸福院基礎上建成長者食堂,每天為80多位7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
更暖心的是,食堂還成了匯聚民意的“連心橋”。村“兩委”干部利用飯后時間,與老人們圍坐談心,小到村道寬度調整,大到家訓文化廣場規劃,都在輕松的交流中凝聚共識。這種“黨支部+老人協會+村民”的共商機制,讓村民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基層治理煥發活力。
村黨支部書記林尚佐介紹,村黨支部深入實施“凝心鑄魂、強基固本”工程,通過“頭雁”素質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鄉村振興培訓,不斷強化干部作風建設,讓村“兩委”班子成為帶富領富的“主心骨”。全村黨員按功能劃分組建6支黨員先鋒隊,并吸收先進分子加入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解決了一系列發展難題。黨員陳強在村莊環境整治中帶頭清雜物、做動員,帶動村民主動參與,正是黨員先鋒作用的生動體現。
老年人在長者食堂用餐。官麗琴 攝
村企攜手,窮苦化甜美
遂林村周邊企業林立,如何讓“近水樓臺”真正“先得月”?村黨支部找準“村企共建”突破口,與福建龍鋼、漳平紅獅等企業結對,蹚出一條“集體得益、村民受益、企業盈利”的共贏路。
在“支部+工作站+先鋒隊”模式下,黨員干部主動擔當企業“服務員”,開展政策對接、技能培訓、用工協調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務。通過村企互訪調研,3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村民朱志聰2011年進入紅獅水泥當螺絲工,如今已成長為設備科科長,月薪過萬,他感慨:“村里搭起就業橋,咱老百姓才能端穩‘致富碗’。”
“支部+企業+物業”模式讓閑置資源變資產。村里改造閑置房源成立物業服務公司,為福建龍鋼等企業提供后勤保障,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5萬元。而依托福建龍鋼5A級工業景區規劃,“工業景區+農旅+N”模式更讓鄉村旅游火起來。通過引進第三方旅游公司打造燒烤休閑吧,帶動村民開起3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客棧。村民林建城的小餐館,年收入達二三十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遂林村文化廣場。官麗琴 攝
千民同締,舊貌換新顏
“以前村里房子亂搭亂建,路難走、燈不亮;現在瀝青路通到家門口,房前屋后有花園,晚上散步像逛公園!”村民口中的變化,源于遂林村一場徹底的人居環境整治。
村里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推進裸房整治、斜屋面改造,以高分通過市級“兩治一拆”驗收,獲評“龍巖市十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同步實施的村道提升、弱電下地、綠化亮化等工程,讓主干道變身瀝青景觀路;村民共同打造的“四小園”(菜園、果園、花園、小公園),用統一籬笆勾勒出田園詩意?!懊利愅ピ?、美麗巷道”行動中,村規民約融入景觀設計,引導村民打造“一院一景、一戶一韻”,鄉村示范路成為靚麗風景線。
在產業融合發展中,“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催生“穗林灣”生態循環綜合體?!拔以谒炝钟袎K地”的農耕體驗項目,讓城市家庭感受田園樂趣,形成“企業果蔬供應+休閑觀光+田園教育”的多元業態。家風家訓文化廣場、休閑長廊、健身涼亭等設施,則讓閑置地塊變身文明陣地,向上向善的鄉風浸潤人心。
如今的遂林村,先后獲評“福建省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福建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等多個榮譽稱號,村黨支部也被評為龍巖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皯浛嗨继稹秉h建品牌,不僅引領村莊實現美麗蝶變,更成為周邊村莊學習的樣板。
通訊員 孫燕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