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捧鎮的傣家竹樓里,織機咔嗒作響。返鄉青年依應香正將一片孔雀羽紋樣繡上非遺傣族錦——這雙手,既承接了世代相傳的千年技藝,也打開了非遺服飾走向山外的電商大門。29歲她用針線串聯起傳統與現代,讓勐臘傣族服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土中煥發新生。
依應香(左一)帶領青年向老手藝人學習圖樣。(勐臘縣勐捧鎮人民政府供圖)
“旁觀者”變“守藝人”
依應香與傣族服飾的緣分,自幼便扎下。小時候村里“趕擺”(傣族趕集),她總會穿上母親親手縫制的傣裝。教她刺繡時,母親常說:“花紋要順著布的紋路走,就像傣家人要跟著水的性子活。”這些話,像種子一樣落在她心里。
上大學后,學工商管理的依應香有了新的嘗試。她開始用手機記錄銀飾鏨刻時的火花、織錦挑花時指尖的靈動,把“奶奶的針腳”這類帶著鄉土氣息的內容發到短視頻平臺。讓她沒想到的是,很多人留言說“想要同款”。她這才意識到,布上的鳳凰花、白象,不僅是裝飾,更是可以讓老手藝走出村寨的載體。
“深閨技藝”成“生活潮品”
2019年,依應香帶著一箱設計稿回到勐捧鎮。她在自家堂屋支起繡繃,帶著8名村寨縫紉師成立“傣霓裳”工作室,要讓沉睡的老紋樣在針線間蘇醒。
傳統紋樣是根,但不能只守著過去。她把菩提葉的輪廓拓印成連衣裙腰線,讓孔雀尾羽的弧度化作開衩裙邊緣。首支宣傳片在村寨里取景,姑娘們穿著改良傣裝,背后的孔雀紋一半展翅、一半藏在衣擺褶皺里,格外吸引人。產品上架短短幾天,訂單如云。
創業路上從不是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時,“貸免扶補”政策送來10萬元創業資金;不懂品牌運營,鎮里推薦她到浙江參加“鄉村CEO能力提升示范班”,學習電商運營和品牌管理。回來后,她帶著團隊開起直播,鏡頭里,織娘飛針走線的畫面成了最好的帶貨廣告。單條服飾文化視頻播放量突破300萬次,繡著傣家紋樣的服飾也漂洋過海遠銷8國,年銷售額超150萬元。
“一人闖”到“眾人富”
在勐捧鎮,一條織錦能牽起多少人的盼頭?依應香的答案,寫在30余名村寨婦女的工資單上,刻在公益培訓課堂的針線里。
工坊里,首席師傅靠著精湛技藝月入3萬元,新手學徒也能賺上3000元。她們白天在工坊刺繡,傍晚回家接送孩子、照顧老人,指尖穿梭間,日子有了穩穩的底氣。“以前繡花頂多換點油鹽錢,現在能供娃上學。”50歲的玉叫嬸說出了不少婦女的心聲。
依應香沒忘了“傳幫帶”。15期公益培訓讓60余名村民變身“鄉村手藝人”,傣錦挎包、頭花配飾等衍生品開發,帶動23戶村民年均增收17萬元。趕擺場上,46個傣霓裳攤位單日銷售峰值破10萬元,還拉動周邊包裝、物流產業年產值增長25%。
如今的“傣霓裳”,早已不是一間小工作室:擴建的樓房里,陳列展示、縫紉生產分區明確;1000余名線上代理商組成的團隊,讓“指尖技藝”真正變成了“指尖經濟”。更可喜的是“群雁效應”。作為“青年創業實踐基地”,3年間這里走出30余名年輕創客。“看到應香姐把傣裝賣到山外,我也想試試。”95后姑娘應坎為如今也開起了自己的小店。
在勐臘的鄉間,依應香和她的“傣霓裳”,正讓傣族服飾這項非遺走博物館的展柜,走進日常的煙火氣中,從竹樓的針線間延伸,串起一條文化傳承與鄉村共富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