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33國道是一條普通國道,但對我意義重大,它串聯著我與兩座城的故事。國道線1692公里處,是我學習、生活了23年的家鄉——江蘇省丹陽市;國道線1812公里處,是我到村任職的起點——安徽省廣德市邱村鎮趙村村。
駐足回望在村工作的700多個晨昏,從一開始“聽不懂話、邁不開腿、開不了口”的“大學生”,到現在黨建、宣傳、應急等各項工作都得心應手的“小張”,基層這片沃土滋養我成長。
2023年9月,我初到趙村村擔任村黨委書記助理,村書記就打趣地對我說:“我們是‘移民大村’,方言不好懂誒!”第一次參加村“兩委”會議時,我徹底理解了這句玩笑的“含金量”——從頭到尾都云里霧里,根本插不上話。慰問獨居老人時,我用普通話送上的祝福,只換來老人無聲的微笑。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語言不通,萬事難通”。對于老人來說,方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情感認同的紐帶。為了盡快融入,我將學習方言列入駐村“第一課”,向村“兩委”干部、村民學習方言,在一次次“方言土語”中越來越貼近群眾、深入群眾、融入群眾,讓自己變成“進得了門、嘮得了嗑、幫得了忙”的群眾貼心人。
張延(右)入戶走訪。(作者供圖)
2024年6月,廣德市遭遇持續強降雨天氣。預警發出的當天,鎮村所有黨員干部深入防汛一線,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從周末一大早開始,我們利用手機短信、應急廣播“大喇叭”等渠道,迅速傳遞災害預警、防范知識及應對措施。當看到水庫水位直逼警戒線、滾水壩路面大量翻水、橋梁被沖斷的場景,我第一次直面了自然的無情,更深感責任重大。我和村干部們24小時巡堤查險除險,一起對村內水塘、路橋、沿線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滑坡等危險路段進行排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
經過兩年多的在村工作,我逐步掌握了“晨訪菜市場、午蹲樹蔭下、夜開院落會”的調研訣竅。在土地二輪延包中,我與村干部重新梳理每戶土地確權,到村民家中網簽,當村民對土地面積有疑問時,一同到田間進行測量。秸稈禁燒期間,我和村干部使用村村通大喇叭、開著巡察車輛播放禁燒廣播,壓實防控責任,迅速撲滅出現的火點。群眾對“自來水狀況”反映強烈,我與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好解釋,并與上級政府對接,完成了自來水廠更換工作,滿足全村4000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春日站上茶山,漫山的綠茶吐露新芽,這是助農增收致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金葉子”;冬日走遍竹海,一顆顆冬筍破開泥土,這是未來即將破土而出、向陽而生的“參天竹”。如今,趙村村在我的記憶中已拓印出分明的輪廓。在村工作即將接近尾聲,但為民服務的誓言永遠沒有終點。我將以今天為新的起點,扎根于腳下的土地,繼續堅守選調初心,講好青春故事,砥礪前行,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