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走進安徽省巢湖市壩鎮姥山村,碧綠的水稻隨風起伏,在灼熱的空氣中蒸騰出蓬勃的生命力。遠處,三五個戴著草帽的村民在田間勞作,他們的身影與翻涌的綠色波浪融為一體。
壩鎮姥山村成片的水稻田。(巢湖市委組織部供圖)
2020年的姥山村是典型的“邊遠窮”空心村。這個位于巢湖市、廬江縣和白湖農場三地交界的“夾縫村”,被群山環抱、河道阻隔,面積僅1.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1畝。村民世代守著1271畝“望天田”。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外出打零工成了主要收入來源,村里只剩老人孩童留守,土地撂荒、房屋空置,集體經濟賬面上只有萬把塊錢,是鎮上掛了號的薄弱村。
轉機出現在2021年6月,第八批選派干部入駐以來,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迅速結成攻堅聯盟。面對“無資源、無產業、無人才”的三重困境,工作隊立下軍令狀:“就算姥山村是塊硬骨頭,我們也要啃出肉來!”三年任期,工作隊多方奔走,爭取到道路硬化、公交首末站、高標準農田等基建項目。隨著一條條水泥路鋪到田間地頭,一輛輛公交車開進村口,這個被大山阻隔的村莊終于打開了封閉的大門。
在打通發展“生命線”的同時,工作隊與村“兩委”多次商議,決定向荒山要效益,姥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宛傳銀帶頭卷起褲腿下魚塘、上山坡,領著村民在撂荒的山地養土雞,在閑置的魚塘搞龍蝦水稻共生。選派干部化身“農產品推銷員”,帶著土貨跑展會、開直播。2022年,“姥山灣”品牌注冊后,昔日無人問津的農產品賣上了好價錢。
2024年夏,當新任駐村第一書記尚繼紅接過鄉村振興的接力棒時,擺在面前的是一道新考題:傳統種養業已觸及天花板,村級集體經濟如何突破百萬大關?“一定要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找到源頭活水。”尚繼紅在村“兩委”會議上斬釘截鐵。
多元發展上下求索。尚繼紅帶領村民嘗試了“養殖+”的N種可能:擴大土雞養殖規模、引進山羊養殖、發展雪里蕻種植,甚至謀劃將廢棄校舍改造成武校。每個項目都經過嚴謹的可行性論證,卻又因市場風險或資源限制而擱置。但這些探索并非徒勞,它讓大伙兒更清楚,鄉村振興不能靠蠻干,必須找準“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點。
搶抓機遇找準“賽道”。獲悉鎮里擬將一光伏項目選址變更,尚繼紅和村黨組織書記第一時間制定方案,不僅獲得了鎮黨委的認可,還積極爭取到巢湖市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持,落實了項目配套資金。該項目實施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收益15萬元。不等不靠,乘勢而上,姥山村以黨支部為引領,率先成立巢湖市振姥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積極對接,成功落地兩大創收項目,還承接轄區無人機研發中心的裝修、保潔及餐飲配套服務,預計每年增加收益26萬元,帶動5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姥山村將更多收益投入民生改善。村里修繕了2條抗旱渠道,安裝了128盞路燈,修建了4條村主干道路,舉辦了多次鄉村大舞臺文藝匯演……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讓村民真切感受到了發展紅利。“在村干部幫扶下,我還搞起了庭院養殖,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72歲的肢殘老人宛新保笑著說。
通訊員 郭 強 凌 琳 孫珍珍
村干部組織網格員召開板凳議事會。(巢湖市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