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傳習所,這是記者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鄉村采訪時遇到的新鮮事。
9月11日,記者來到漳州市平和縣采訪,恰逢漳州市鄉村振興示范培訓班在白芽奇蘭茶產業傳習所舉辦。該傳習所設立了茶藝研習工坊、生態茶園實景教學、茶文化主題沙龍等特色模塊,是集技術培訓、文化傳承、產業創新、人才培養、黨員教育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白芽奇蘭茶產業傳習所是漳州市第一家市級鄉村振興傳習所,于今年4月掛牌。漳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傳習所主要從產業基礎良好、運行健康平穩的科技小院和產業基地中遴選產生,所在地的行政村或鄉鎮均具備一定規模的特色優勢產業、產業技術學習實踐條件,以及能夠組成講師團的相對穩定的師資力量。鄉村振興傳習所依托的科技小院、產業基地等平臺具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可供一定規模教學的固定場所,可為開展全市或區域產業培訓提供基本保障。
在3天的培訓時間里,40名來自漳州各縣區的村黨組織書記在白芽奇蘭茶產業傳習所通過場景化教學、導師制傳承、產學研互動,學習烏龍茶種植、加工、銷售和文化傳承等內容。這種沉浸式的“傳習”,讓參與者倍感新鮮。平和縣崎嶺鄉彭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紫光,有著20多年制茶經驗,家里種了80多畝茶葉,他對鄉村振興傳習所培訓最深刻的印象是“學習到了以前沒接觸過的東西”。陳紫光對記者說:“我們制茶有經驗沒理論,傳習所請來的老師分別分享了福建茶產業發展問題的思考、烏龍茶產業發展趨勢、烏龍茶烘焙加工技術等,很多內容讓我耳目一新。”
白芽奇蘭茶產業傳習所聘請的20位講師,既有福建省現代茶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也有深耕茶葉加工多年的茶廠專家,培訓班還讓茶業農文旅企業負責人走上講堂,講授新式茶飲的開發和市場開拓。
“土專家”陳紫光也被傳習所聘為講師。陳紫光介紹,彭溪村是白芽奇蘭茶的原產地,白芽奇蘭茶母樹就在彭溪村,目前全村種茶面積達到12000畝,全村2600人,90%的家庭從事茶產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他說,村民大多數都和他一樣,有種茶制茶經驗,但缺少理論知識,對未來茶產業發展方向也知之甚少,他希望回去后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制茶工藝,另一方面把這次學習的內容傳授給村民。
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技藝傳播,從而培養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正是漳州創辦鄉村振興傳習所的宗旨之一。漳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傳習所通過常態化開展鄉村產業培訓,培養一批鄉村產業帶頭人,示范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不只培訓,白芽奇蘭茶產業傳習所還設了平和縣白芽奇蘭茶產業鏈黨委,平和縣副縣長黃建鑫兼任黨委書記。黃建鑫介紹,白芽奇蘭茶是地產平和縣為主的漳州本土特色原生茶,目前平和縣種植面積約6萬畝,年產值20億元,產業鏈黨委整合了茶業協會、龍頭茶企和縣農業農村局等涉茶單位黨組織,涵蓋了茶葉種植、管理、加工、銷售、茶文旅融合等所有產業鏈條。
到目前為止,漳州市已建設了11家市級鄉村振興傳習所,涵蓋果蔬、茶葉、花卉等各類特色產業。漳州各縣區根據自身產業特點,也成立了鄉村振興傳習所。漳州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將把鄉村振興傳習所作為鄉村產業帶頭人、村主干和后備力量以及基層黨員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常態化開展黨的創新理論、黨規黨紀、鄉村產業發展、實用技術等培訓,為鄉村振興培育儲備一批優秀人才,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本報記者 林華維
通訊員 林少坤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