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在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傅莊街道小河灣村的農田上空,一架植保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精準巡航,細密的霧狀藥液均勻覆蓋在作物上。這一幕科技助農的場景,如今已成為小河灣村的日常,然而4年前,這里還是典型的“耕地稀缺、集體薄弱、治理棘手”的經濟發展困難村。
小河灣村全村285戶、915人,耕地面積僅260畝,資源稟賦不足。長期以來,村民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村級集體經濟近乎零,且村內矛盾糾紛頻發,村莊陷入“資源有限、動力不足”的雙重困境。
“不能守著薄田苦熬!”2021年,退役軍人主父中順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憑借自身在臨沂市城市管理局無人機大隊擔任飛手的技術經驗,他敏銳意識到無人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潛力。為確保項目科學可行,他帶領村“兩委”成員開展調研,3個星期驅車行駛1600多公里,走遍臨沂市12個縣區,全面摸清區域農業植保市場需求、作業標準及成本收益,為項目落地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村民對新興項目的疑慮,村“兩委”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反復宣講無人機技術優勢與產業發展前景,打消群眾顧慮。2021年7月,在村黨支部牽頭下,綠豐種植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13戶村民率先入股,成功購置首架植保無人機。
“無人機植保不僅實現作業效率提升,定速定高定量的標準化噴灑模式還能減少藥液浪費,其旋翼產生的下旋氣流可使藥液穿透作物冠層,提升防治效果,降低土壤污染,完全契合綠色農業要求。”主父中順介紹。
憑借高效優質的服務,合作社很快打開市場。2025年,無人機業務實現規模化拓展,全年完成航拍169平方公里,飛防作業5.6萬余畝,出動作業130余次,飛行總距離約280千米,為周邊120余個村提供服務,實現營收40萬余元,為鄉村發展積累資金。
隨著項目穩步推進,合作社持續向“規模化、多元化、專業化”升級。截至2025年9月,無人機保有量從1架增至10架,專業團隊從3人擴充至12人,同步培育出植保飛手、農業咨詢師、無人機維修工程師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業務范圍突破單一農業植保,延伸至3D測繪、森林防火等領域,為周邊縣區果園、設施大棚等特色種植主體提供定制化服務,構建起“一主多輔”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村黨支部通過“四議兩公開”制度,將全體村民納入合作社,免費為村里農作物提供植保服務。同時,依托自身技術優勢與植保經驗,合作社累計為羅莊區內10個村培訓20余名專業無人機飛手,協助薄弱村組建飛防隊伍,推動技術共享、模式復制。
“未來,要讓更多年輕人回村搞科技農業,讓更多村莊借科技實現振興!”主父中順堅定地說。當前,村黨支部正積極規劃引入無人車項目,重點彌補無人機在果樹植保、大棚除草等場景的短板,持續擦亮科技興農新名片,真正實現“新技術示范給群眾看,新產業帶領著群眾干,新成果惠及到群眾中”。
羅莊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羅莊,像小河灣村這樣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還有很多家,他們將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合作社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相結合,抱團發展提升規模經營,因村制宜確定發展項目,真正實現了“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村民得實惠、集體增收入”。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黃國棟 張宇星
實習生 杜晨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