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四溢的貴州省普安縣,被譽為“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全國十大魅力茶鄉”。近年來,普安縣圍繞“人均一畝茶、畝產一萬元”的目標,以“三個三”為實踐路徑,把茶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支柱產業,用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近日,記者就如何深挖茶產業富礦、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專訪了普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江洪濤。
記者:請問江部長,普安縣堅持推進茶產業發展的“三個三”實踐路徑具體指什么?
江洪濤:我們立足氣候、地熱資源稟賦和四球古茶發展歷史底蘊,聚焦茶葉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探索出“三個三”產業發現新路徑。第一個“三”是指“三聯體系”,即“組織聯動、人才聯育、機制聯促”,以“組織力”激活“生產力”;第二個“三”是指“三鏈融合”,即“延長產業鏈、拓寬價值鏈、做優服務鏈”,以“黨旗紅”引領“普安紅”;第三個“三”是指“三共模式”,即“決策共商、風險共擔、成果共享”,以“產業興”助力“鄉村興”。目前,全縣種植茶園18.3萬畝,2024年實現綜合產值突破18.08億元,連續10年榮膺中國茶業百強縣。
記者:普安縣如何做到以“組織力”激活“生產力”,請具體介紹一下。
江洪濤:我們主要以組織建設、人才匯聚、制度保障為工作抓手,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在嚴密組織聯動體系方面,組建普安縣工業園區黨工委、園區非公企業綜合黨委,以“服務黨員、服務企業、服務發展”為目標,委員分片包干、責任到人,重點為茶企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支持等服務,解決發展難題。成立縣管國有企業普安紅集團黨委,配齊配強領導班子成員,主抓茶產業發展。實施“頭雁領航”工程,在全縣83個涉茶行政村選優培養黨組織帶頭人83名。在夯實人才聯育體系方面,堅持行政線、業務線同部署、同推進、同問效,成立正科級機構茶業發展中心,招錄、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29人。依托浙江大學、貴州大學、省農科院等院校和社會幫扶資源優勢,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幫助培育茶藝師、電商等技術型人才800余人次,讓他們成為區域推動茶產業發展的“主心骨”。在優化機制聯促體系方面,研究制定“茶十條”產業發展政策措施,建立“政府統籌、人大助推、部門負責、屬地管理、村(社區)協助、企業參與、農戶聯管”的七級管護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產業發展格局。構建“支部帶領、黨員帶頭、能人帶動”的勞務體系,組建“普安紅茶技工”勞務隊92支,采取送技送訓上山、用工信息互通、勞務結對協作等方式,促進群眾組織化就業,帶動了6萬人次持續增收。
記者:以“黨旗紅”引領“普安紅”,具體怎么落實的?有哪些成效?
江洪濤:我們按照“抓基地、樹品牌、興業態”的思路,大力推動茶旅融合發展。首先,聚焦“產業鏈”提質出實招。以建成的“白葉一號”感恩茶園、公安部定點幫扶萬畝茶園、首個500畝以上村集體茶園為示范帶動引領,推行“黨支部+產業鏈”模式,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品種、種植、采摘、加工、認證標準,提質增效茶園6520畝,改造提升涉茶作坊29家,新建茶葉加工廠3個,打造全國早茶交易中心、茶產業電商直播基地各1個,各類產品總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其次,圍繞“價值鏈”優品下實功。借助新“貴禮”“金花·普安紅”“聯盟春”等品牌效應及各幫扶單位力量,引導組織茶企抱團發展,2024年“普安紅”茶葉品牌價值達33.46億元。同時,利用“貴州綠茶”第一采熱度和早茶全國產銷大會,聯合龍頭企業推出茶食品、茶護膚品等茶類新品114款。再次,強化“服務鏈”興業求實效。建成投用葉辛普安紅書院、山地自行車賽道、瑪瑯谷·進自然康樂度假中心等一批“茶旅+”鏈條,僅“進自然”項目日客流量就有600余人次,帶動細寨組88戶、380人增收致富。同時,總投資1億元的茶文化生態旅游景區改造開發運營投資合作項目也于8月18日簽約落地。
記者:在保障茶農利益上,普安縣如何將茶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聯農致富?
江洪濤:首先,堅持發展決策共商。帶頭踐行“四下基層”,全面征集基層黨組織、涉茶企業、黨員群眾意見,健全一個網格包保,茶葉管理責任和任務清單、企業與農戶使用農藥化肥清單、聯合懲戒誠信清單的“一網三清單”綠色防控責任機制,茶青品質大幅提升。普安縣獲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茶葉經SGS檢測517項指標全部通過。按照長短結合的思路,引導農戶在茶地里套種矮稈作物,解決茶園在豐園前沒有收益的難題。其次,堅持發展風險共擔。組織縣內多家金融銀行研究推出“茶企貸”“茶農貸”等31個惠茶產品,為茶農提供授信和低息貸款5.94億元,化解資金短缺難題。同時,引導縣內茶企抱團發展抵御市場風險。此外,堅持發展成果共享,切實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企業優勢、農戶優勢相互疊加,全縣涉茶經營主體208家,83個涉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28.99萬元,帶動8萬余茶農人均增收1.8萬元。
記者:下一步,如何以組織振興深化茶產業發展?
江洪濤:我們將牢記殷切囑托,以組織建設為抓手,著力在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上下功夫、求實效,穩定帶動茶農增收。今年,我們將抓好茶產業人才引進培育,由黨組織牽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定向引進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專業人才。同時,依托公安部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等資源,大力開展分層分類培訓,培育好本土人才。
本報記者 周靜文 通訊員 普組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