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杰在走訪途中。

劉世杰(右)幫村民賣農產品。 (包灣村村委會供圖)
自去年秋天以來,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關廟鎮包灣村的山路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名中年男子騎著一輛半新不舊的摩托車,車座前總掛著三個包:一個裝著筆墨紙硯的塑料包、一個記滿民情筆記的帆布包,還有一個裝著政策文件的公文包。
他就是57歲的駐村第一書記劉世杰。自2024年9月從安康市醫療保險經辦處來到這里,“三個包”就成了他的標配。因此,他被村民親切地稱為“三包書記”。
塑料包里有紙短情長
駐村第一個月,劉世杰帶著民情手冊走村入戶,卻總覺得隔著層“客氣”。村民見他是市里派來的干部,客氣地遞水讓座,卻很少說“掏心窩子”的話。“要走進群眾心里,得先讓他們覺得你接地氣。”劉世杰想起自己練了30多年的書法,琢磨出了一個迅速貼近群眾的主意。
那天,劉世杰去包灣村四組李建堂家走訪,看到墻上貼著一張褪色的舊福字,便笑著說:“大叔,我給您寫幅新的字吧,比這精神!”老人半信半疑,劉世杰隨即從塑料袋中取出紙筆,筆鋒遒勁的“福”“壽”字一揮而就。老人將它們掛在墻上,眼角的皺紋都笑開了:“這字比買的金貴,劉書記不光會辦事,還會送‘福氣’呢!”
消息傳開后,找劉世杰寫字的村民越來越多,他也從不推辭。給即將高考的學子寫“勤學篤行”,鼓勵孩子走出大山;給剛蓋新房的農戶寫“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祝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給村里的老黨員寫“初心如磐”,致敬他們守護鄉村的歲月……駐村不到一年,200多幅書法作品掛上了村民的堂屋,700多副春聯在春節時映紅了全村的門框。
有一次,劉世杰幫村民包成龍寫“耕讀傳家”,老包感慨:“以前覺得干部是來檢查的,現在看劉書記的字,就像自家人在跟前嘮嗑,暖得很!”墨香中,那層“客氣”的隔閡漸漸消融,村民們見了他,老遠就喊“劉書記”,拉著他說莊稼長勢、聊家長里短,塑料包里的筆墨,成了最貼心的“連心橋”。
帆布包里有民生清單
“周二嬸家孫子缺學費,楊大哥想學果樹嫁接技術,老包家院子的籬笆該修了……”劉世杰的帆布包里,有本磨破了皮的筆記本,村民們的需求,被他分門別類寫成“民生清單”。他說:“記下來,才能一件一件辦實。”
去年冬天,有位村民在夜聊時隨口提了句:“村道沒路燈,晚上走夜路心里發怵。”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世杰當即在本子上記下“30盞路燈”。隨后,他跑鎮里、找單位領導,協調6.6萬元資金,不僅新裝了30盞太陽能路燈,還修好了37盞舊路燈。亮燈的那天晚上,村民們聚在路燈下拉家常,以往習慣了摸黑的朱大爺,站在燈影里笑著說:“路亮了,咱心里也亮堂!”
村民老包和老劉行動不便,開春時看著別人家種的瓜苗,急得直嘆氣。劉世杰聽說后,從種苗基地買來菜苗、籽種,背著帆布包從這山到那山挨家送。兩個月后,老包佝僂著腰挪到瓜架下,望著掛滿枝頭的菜瓜,給劉世杰打電話:“劉書記,這瓜結得可好啦,快來摘兩個嘗嘗!”
村民巧嬸夫婦患病,兒子待業,家里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劉世杰在筆記本上圈出“因病返貧風險戶”,跑前跑后幫巧嬸辦理慢性病申報,還自掏腰包買藥送上門。得知她兒子想找工作,他又多方匯報爭取支持,聯系安排了公益性就業崗位,使她家的情況漸漸好轉。“劉書記的本子上記著咱的難,更裝著咱的盼。”巧嬸說這話時,眼眶紅了。
為了幫村民把山貨賣出去,劉世杰還學著拍抖音。他舉著手機在桃園里拍甜桃,在雞舍前拍烏雞……還用心給視頻配上解說,視頻火了之后,訂單從城里“飛”進了山村。村民們笑著說:“劉書記的帆布包里,裝著咱的‘致富經’!”
公文包里有政策資源
“個人交400元,門診能報,住院能報,大病還有保障……”劉世杰的公文包里,總裝著厚厚的醫保政策宣傳頁。作為醫保系統的“老兵”,他知道村民最愁看病貴,便把政策編成順口溜,走村入戶時一遍遍宣講。
村民朱大叔以前總說“醫保是白交錢”,直到去年突發腦梗住院,報銷了80%的費用,才紅著臉找劉世杰:“多虧你當初勸我參保,不然這病能拖垮一家子。”
在劉世杰的帶動下,包灣村醫保參保率從去年的85%增長到98%。他還請來市、鎮醫療服務隊,給100多位老人免費體檢,查出慢性病的當場建檔,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醫療服務。
劉世杰公文包里的“資源”遠不止這些。他協調1.75萬元慰問金,送到35戶困難家庭和老黨員手中;爭取到10多種免費藥品,分給患慢性病的村民;為20名困難學生申請到4萬元助學金,讓孩子們不失學;對接勞務公司,協調400多人找到務工崗位,還給91人申請了4.55萬元交通補助……
不光要解眼前的難,更要鋪長遠的路。劉世杰和村“兩委”干部合計,搞起“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新增的5家合作社帶動村民種起了魔芋、香瓜,養起了生態雞。不僅如此,他還盯上了村里的龍興寺,計劃加裝50盞路燈照亮旅游路線,讓農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
如今,劉世杰的三個包更滿了,添了“修水渠”“發展數字經濟”“辦書法學習班”的新計劃和合作社幫扶方案。當然,更裝著包灣村群眾從“愁眉苦臉”到“笑臉盈盈”的變遷。
“今后還得繼續努力干下去!”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正是無數個像劉世杰這樣的駐村干部,帶著初心、揣著民情、努力實干,用一個個磨舊的包、一雙雙沾滿泥土的鞋,在鄉村點亮了希望之光。
通訊員 楊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