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看這些會‘走路’的櫻桃樹!”8月,盛夏,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南陳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永林站在3萬盆生機盎然的櫻桃樹苗前,熱情地推介著這片“移動的財富”。
在南陳莊村櫻桃樹苗基地里,工作人員正加緊在樹間進行人工除草。“村里始終堅持生態種植理念,從不用藥物除草。”張永林告訴記者,得益于今夏充沛的雨水,苗木長勢喜人。今年以來,櫻桃樹苗銷售勢頭強勁,已售出苗木和成樹2000多棵,是市場表現最好的一年。
自入夏以來,在村干部們的網絡推介、宣傳引流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在南陳莊村櫻桃樹苗基地里賞美景、嘗鮮果,拍照片、發視頻……“發現一處不長在地里的櫻桃園”“能把櫻桃樹帶盆搬回家”等話題迅速走紅網絡,讓這里的百畝櫻桃基地成功“出圈”。
紅果綠葉間,游客們的歡笑聲與手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曾經沉寂的山梁正演繹著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
2018年前,這片貧瘠的坡地還只能種植一季玉米,畝均收益不足千元。村黨支部決定將流轉自60戶村民的100多畝土地用來種植盆栽櫻桃。質疑聲此起彼伏:“旱地能種果樹?”“盆栽櫻桃賣給誰?”
5年過去,答案寫在漫山遍野的櫻桃苗木上。通過“陸地育苗+分盆定植”技術,村民們用無紡布圍成一尺多高的簡易營養缽筑起“移動果園”,把兩年生幼苗單株移栽進去,定期精量滴灌水溶肥。地上盆栽櫻桃,節水節地、便于搬動;不用挖坑起壟,省工省力、適宜密植。
下得了地,也能“上云端”。清晨薄霧中,51歲的陳香英帶著30多人的婦女團隊在林間忙碌——她們既能嫻熟修剪枝杈,又能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帶盆移栽,全程技術服務,帶回去種在庭院、陽臺、大田里都能成活,當年結果……”手機支架往樹下一支,直播間就搬到了田間地頭,“云端”傳遞的不只是果樹,還有山鄉人的精氣神。
山風掠過層疊的櫻桃園,3萬株盆栽苗木在坡地上錯落舒展。從青翠幼苗到掛果成樹,10個品種在無紡布營養缽中自在生長,單價從幾十元到五六百元不等,近則送貨上門,遠可快遞寄達。基地打通產銷全鏈條:苗木和盆景進城展銷、櫻桃家門口采摘、果樹可認領代管,讓市民在云端管護與實地采摘中感受田園之樂。
曾經觀望的鄉親們,如今在村里的千畝果園里找到新生計。杏扁、蘋果、核桃等經濟林與櫻桃樹矩陣交織,荒坡化作立體果園。自2018年櫻桃苗基地建成以來,土地租戶、務工百姓、村集體、投資經營者共同增收的良性循環正逐步顯現。
本報記者 俞璽勍 通訊員 劉柯旋 霍中昴 實習生 董祎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