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四川省會理市樹堡鄉石可莫村,漫山遍野的人參果等待采摘。這個曾經困守低產玉米地的村莊,如今靠著人參果種植,實現每畝收益超萬元,40多戶人家的生活徹底變了樣。作為見證并參與這場蛻變的駐村干部,我總想起初到這里時的場景,也難忘這一路從“破局”到“豐收”的每一步。
成箱的人參果苗到達石可莫村。歐陽魯煜 攝
破局:在群山里找到“新出路”
第一次踏入石可莫村,連綿群山裹著鄉土的淳樸撲面而來,可這份美好很快被如何幫助村里發展的焦慮沖淡:沙質土壤貧瘠,交通要道閉塞,村民世代守著玉米地,一年忙到頭只能勉強溫飽。走在田埂上,看著村民彎腰勞作時疲憊的背影,聽著他們說起“種田餓不死、也富不了”的無奈,我心里沉甸甸的。
“能不能換條路走?”這個念頭在我心里扎了根。
要改變,得先找對方向。2023年9月,駐村工作隊聯合村“兩委”,開啟了一場調研:有人背著設備記錄日照、溫度,有人拿著工具采集土壤樣本,白天穿梭在山林田野,晚上熬夜分析數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調研結果讓我們眼前一亮:石可莫村光照充足、氣候溫潤,尤其是沿河地帶的土質,與人參果的生長特性完美匹配——這簡直是種植人參果的“天選之地”。
可村民卻有著一連串顧慮:“沒種過這東西,能活嗎?”“萬一賠了,一年的功夫就白搭了。”關鍵時刻,樹堡鄉黨委主動搭臺:送政策、協調資源,還動員致富帶頭人起加雄、孫文海帶頭試種。看著起加雄他們承包下第一塊示范田,村民們的猶豫少了些,我們推進項目的底氣也足了些。
駐村工作隊查看人生果生長情況。歐陽魯煜 攝
攻堅:把“技術坎”變成“定心丸”
確定種人參果,只是第一步。從選種到種植,每一個環節都是“硬骨頭”。選種時,我們跑遍了周邊種苗基地,前后考察十幾種人參果苗,最終挑出了高產、清甜還耐病蟲害的品種。當成箱的種苗運到村里,村民們圍著貨車探頭看的模樣,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希望”的重量。
更大的挑戰在后面:石可莫村水資源匱乏,傳統漫灌既浪費水,又滿足不了人參果對水分的精準需求。我們決定引入滴灌技術,可村民們又開始質疑:“這玩意兒看著復雜,還得花錢!”
為了打消顧慮,我們在示范田搞起“對比實驗”:一邊用滴灌,一邊用漫灌。那段時間,駐村工作隊天天泡在田里:教大家按60厘米的科學間距栽苗,根據土壤情況調配含微量元素的肥料,盯著滴灌設備把每次灌溉時長精準控制在15分鐘。白天記錄種苗長勢,晚上給村民講技術原理,慢慢地,越來越多人愿意湊到田邊看新鮮。
差距很快顯現:滴灌區的人參果苗綠油油、壯實挺拔,病蟲害少;傳統灌溉區的種苗卻蔫頭耷腦,還不時出現爛根問題。“還是新技術管用。”村民們服氣了,紛紛主動要求在自家田里裝滴灌。后來加上銀膜覆蓋技術,人參果的開花結果率更是大幅提升,曾經的“技術坎”,成了大家放心種果的“定心丸”。
樹堡鄉人民政府鄉長金鳳(左一女)在農民豐收節推廣人參果。歐陽魯煜 攝
豐收:讓小果子撐起“致富夢”
果子長得好,更要賣得好。去年9月,眼看人參果快成熟,銷售的難題又擺到了面前。就在我們著急時,樹堡鄉黨委、政府伸出了援手——在農民豐收節上專門為石可莫村人參果設展,鄉長金鳳站臺推介,清甜多汁的人參果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客商,訂單源源不斷。
致富帶頭人起加雄也沒閑著,他憑著自己的人脈,幫著對接了不少水果經銷商和電商平臺。采摘季一到,駐村干部和村民們一起忙著分揀、裝箱,看著貨車滿載人參果駛向全國各地,大家心里的石頭徹底落了地。
如今的石可莫村,人參果種植成了“香餑餑”,越來越多村民主動申請加入,種植規模在擴大,防蟲、保鮮的新技術也在不斷引進。鄉黨委政府還在幫我們爭取更多政策支持,起加雄、孫文海則忙著給新加入的村民傳幫帶,村子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人參果基地”。
回望這段駐村路,有頂著烈日調研的汗水,有面對質疑時的壓力,可每當看到村民們數著收入時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未來,我們駐村工作隊會繼續扎根這片土地,和村民們一起,把人參果產業做得更大更強,讓這座群山里的村莊,靠著這顆小小的果子,走向更紅火的明天。
四川省涼山州會理市樹堡鄉石可莫村駐村工作隊員 歐陽魯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