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里的發展,一刻也不能耽誤。”這是江蘇省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八井村黨支部書記戴繼超常掛在嘴邊的話。自2017年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到2021年擔任八井村黨支部書記,戴繼超始終以“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八井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省級“綠美鄉村”等榮譽稱號,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暖心工程:從早餐券到“光明路”的民生溫度
“一張券可以換一碗熱豆腐腦,也可以吃一根油條。”7月14日早晨,八井村“愛心早餐點”飄出陣陣香氣。80歲的村民張大爺拿著村里發放的早餐券,樂呵呵地享用熱氣騰騰的早餐。“孩子們在外打工,以前早上就隨便對付一口,現在村里管早飯吃得舒坦!”張大爺說。
這樣的溫暖場景源于戴繼超作為黨員的為民情懷。“村里留守老人多,有的腿腳不便,吃飯常常湊合。黨員不帶頭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還談什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戴繼超說。2024年,在他的推動下,八井村設立“愛心早餐點”,為80歲以上老人和五保戶發放早餐券,讓老人們免費享用早餐,暖胃又暖心。
這份溫暖,從舌尖延伸到腳下。走在八井村平整的村道上,村民王女士指著腳下的路感慨:“以前這條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根本沒法走,是戴繼超跑前跑后,硬是把‘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
為匯聚更多資源推動鄉村振興,增強群眾幸福感,近年來,戴繼超多方奔走爭取上級支持,推進民生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八井村已鋪設硬化道路6300米,安裝照明路燈193盞,實現全村道路硬化、照明全覆蓋。
“民生實事就是要辦到群眾心坎上。”戴繼超經常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從暖心早餐到平坦村道,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彰顯了一名優秀黨員的初心和擔當。
田疇新篇:從零散田塊到連片沃野的轉型之路
驕陽似火,炙烤著八井村的田野。戴繼超蹲在新改造的水田邊,仔細查看水稻秧苗的長勢。“3個月前,這里還是種玉米的旱地,現在你看,水稻長得多好啊!”戴繼超的話語中透著自豪。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是他帶領黨員干部群眾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和“旱改水”工程的成果。
2024年4月,湖濱新區選定八井村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在農戶原有承包面積不變的情況下,所有田塊重新分配,這讓很多農戶顧慮重重。戴繼超第一時間組織成立黨員攻堅小組,帶頭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平穩流轉土地400余畝。“愿意種地的,我們把他們多塊地整合成一塊,基本上實現‘一戶一塊田’。不愿意種地的,村集體合作社接過來種。”戴繼超介紹,通過“小田變大田”改革,八井村每年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可增加30余萬元。
2025年,依托“小田變大田”改革成果,戴繼超又帶領村民實施“旱改水”工程,修渠引水,建造泵站,讓貧瘠旱田成為肥沃水田。如今,新建的4座泵站和1200米長的高標準水渠,讓近400畝“望天田”重煥生機。村民魏延菊說:“之前種玉米,一畝地大概能收500公斤。改成水田種水稻后,一畝地能收600公斤到700公斤,算下來一畝地能增加500元收入。”
戴繼超還多方奔走,與宿遷市親耕田農業發展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進優質稻種,與宿遷市宿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讓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莊大道,繪就了一幅充滿希望的鄉村畫卷。
美麗蝶變:從志愿服務到自覺行動的文明實踐
7月14日清晨,八井村黨員活動室里格外熱鬧。戴繼超早早地就來到村部,清點工具,準備帶領村民開展美化村莊環境志愿服務活動。
“環境整治不是一陣風,要形成長效機制。”戴繼超說,八井村將每周一定為“美化村莊環境志愿服務日”,村里的黨員干部和村民志愿者一起,對村居環境進行集中清理。無論是清掃道路、修剪綠植,還是維修公共設施,戴繼超總是沖在最前。村民李女士說:“看到戴書記這么認真,我們也不好意思偷懶。”
在戴繼超的帶動下,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令人欣喜的是,村民們的環保意識顯著增強,八井村處處可見整潔的道路、整齊的菜園和盛開的鮮花。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菜園都裝上了統一的圍欄,種上了果樹和花草,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從田間地頭到村頭巷尾,從民生小事到發展大計,戴繼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詮釋擔當。在他的帶領下,八井村實現了從“環境美”到“產業興”,從“生活富”到“精神足”的華麗蛻變。如今的八井村,連片的水田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整潔的村莊展現著文明風尚,群眾的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張校銘 卜文科 楊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