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正處于“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極端天氣引發暴雨洪澇災害風險高,基層應急救援體系面臨更大挑戰。本期村頭板凳會,我們邀請來自北京、河南和廣東的4位選調生,請他們分享自己參與應急救援的實戰經驗,探討提升基層防災減災韌性與能力的路徑。
主持人:劉鳳雙
本期嘉賓:
曹欣怡 北京市密云區石城鎮梨樹溝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薛建強 北京市懷柔區寶山鎮轉年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張志超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水南鎮對口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樊耀輝 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廟子鎮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主持人:歡迎大家參加本次板凳會。請問,在村任職期間,你們遭遇過自然災害引發的險情嗎?
曹欣怡:7月26日晚,特大暴雨導致密關路梨樹溝段積水嚴重,且發生落石、塌方,洪水已經沒過塘壩頂部,形勢危急,好在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主要得益于汛前工作扎實,排查了村內塘壩、河道和居民房屋等,對發生滲水的北溝塘壩進行了加固,汛期鎮村干部都嚴陣以待,能夠隨時處理突發狀況。
薛建強:近期,懷柔區也因持續強降雨引發山洪,面對突發暴雨我迅速反應,在通信中斷前通過廣播和微信群發布預警信息,和村干部一起組織群眾轉移避險。在道路阻斷、通信中斷的情況下,我返回應急局通過衛星電話與村鎮持續聯絡,那幾天24小時在崗值守,統籌調度人力、物資和救援力量。
樊耀輝:6月30日晚,我們接到了廟子鎮暴雨橙色預警。我們村面積較大,村民住得相對分散,為了確保一個不落,我們立刻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每一位村民和游客轉移。從當日23點到次日凌晨1點,我同在村的其他兩位選調生及村干部們一起,將莊子村一組的39戶、164名村民和游客轉移到了高處安全地帶,確保無人傷亡。
張志超:我在村這兩年,遇上過幾次大臺風,村里不同程度地受了災。每次預報臺風要來,我們就忙開了,村書記帶著大家逐一“過篩子”。雨下起來就更是要爭分奪秒,黨員干部們蹚著水挨戶查看低洼處,村里還會安排專人盯著河道水位,一旦出現險情,搶險隊立刻沖上去排除。
主持人:搶險救援過程中,有哪些讓你們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
曹欣怡:7月26日晚特大暴雨之后,我們鎮北部的黃峪口、捧河巖等村道路沖毀、通信中斷。第二天下午,捧河巖村黨支部書記郭義軍出現在鎮防汛辦公室,第一句話是:“我差點就見不到你們了!”原來暴雨導致白河流量暴漲,捧河巖村道路幾乎全部沖毀,他手腳并用、穿過落石塌方、蹚過河流,向鎮黨委、政府報告村內無人員傷亡后,又帶著充電寶返回村內。這些逆行而上的基層干部,他們的無畏與擔當讓我無比動容。
薛建強: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轉移村內那位剛剛做過手術的高齡患者。面對道路阻斷、通信受限,且山下家屬不能自行施救的情況,我通過應急平臺迅速對接救援力量確定初步方案,同時協調相關部門提供山區道路搶通信息,實時研判雨情和地質風險。經過一整天的連續調度,最終于次日下午,順利將老人轉運至山下醫院接受救治。
樊耀輝:面對今年6月底的暴雨山洪,我們在村的3位選調生沒有退縮。凌晨1點到3點排查其他區域的游客,凌晨3點到4點參加縣里的搶險救災救援會。第二天天剛亮,便開始協調安置村民和游客,登記受災車輛信息和財產損失情況等。市縣組織部門了解情況后,到村看望支持我們,其他縣區的選調生們也紛紛捐款出力。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情誼深深打動了我,這份跨越山河匯聚而來的溫情,令我終生銘記。
張志超:去年9月,臺風“摩羯”逼近廣東,我和村干部負責轉移洋七自然村山頭的幾戶村民。最讓我揪心的是葉阿婆,怎么勸說都不肯轉移。等我們第三次上門時,不再急著勸,先幫她把院子里的盆盆罐罐收進屋后,我指著屋后墻根一處新滲的水印給她看,“阿婆您瞧,后山巖縫怕是在滲水了,泡軟了真可能塌!”村干部接著話頭,聲音透著急:“阿婆,我們先去村委會,喝點茶水,等風過了、雨停了立馬送您回來!”阿婆終于松口。看著她安全上車,我們心才落下。
主持人:要想實現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的轉變,基層應該如何提升防災減災的韌性與能力,防患于未然?
薛建強:減輕和規避災害發生前的風險,是構建現代化應急治理體系的根本所在。首先要著眼長遠,在全面普查自然災害隱患的基礎上,依托高程數據、房屋結構和人口分布,動態繪制基層風險預警圖和群眾避險轉移圖。二是推動基層應急力量“機制化+常態化”運轉。將村級應急隊伍納入網格化管理體系,理順崗位職責、響應流程、物資管理等,推進培訓演練覆蓋村干部、網格員,強化普通群眾的防災意識和技能,特別是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重點人群。
張志超:防災減災功夫必須下在平時。隱患要常查常清,定期看看村里的老房、洼地、河道等,村里能解決的問題馬上動手,村里解決不了的趕快上報。每次救災后要復盤,針對復盤出的這些短板,請鎮里的應急干部指導,把村級防災預案做得更細、更實在,讓每個人都知道災來了該干啥、往哪跑。最要緊的是加強日常演練,讓鄉親熟悉這一套避險的辦法,這樣真遇上大事才不慌。只有家家戶戶都懂防災、會避險,才能筑起守護家園最牢的堤壩。
曹欣怡:培養鎮、村專業救援力量刻不容緩。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村干部是沖在一線保護群眾的人員。他們常依賴于經驗開展防汛工作,但在歷史罕見的災害面前,他們還缺乏專業知識和救援能力。加上,目前山區村莊老齡化嚴重,村民自救能力也較弱。如果請來消防隊、藍天救援隊等專業人士,對各村的防汛突擊隊員進行針對性救援培訓,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
樊耀輝:山村面積一般都比較大,山區降水很可能分布不均勻,部分地區降水量特別大也會推高水位。所以,平時要加強河道水位監測,安裝水位監測系統,尤其是高處的河道,這樣有水位變化能夠及時通知到村。同時,要加強對游客的風險宣傳,建議汛期民宿盡量將游客安排在高樓層居住,并在游客入住時告知汛期風險以及轉移路線、注意事項等。提升基層防災減災韌性與能力,是一項長期、系統、艱巨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本報記者 劉鳳雙 許露露
通訊員 李天格 趙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