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口岸,這座位于中俄邊境的城市已經開始忙碌。作為“一帶一路”向北開放的重要節點,近些年來,綏芬河市打造“邊城黨旗紅”黨建品牌,通過筑牢基層組織、提升治理效能、弘揚戍邊精神,不斷加強邊境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推動黨的組織優勢持續轉化為穩邊興邊的發展優勢。
開展組織聯建
邊境線成為“放心線”
在“紅色防線”的最前沿,10個曾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如今實現了“鳳凰涅槃”——通過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帶領黨員和群眾修道路、興產業、促和諧,蝶變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
村干部隊伍力量在邊境一線持續充實。綏芬河市持續加強村級后備力量培養,落實鄉鎮干部待遇保障,引導他們扎根奉獻。28歲的村干部董昕說:“參與村莊建設,讓我體會到守邊就是守家。”這些村里的“新生力量”發揮文化水平高、思維活躍的優勢,積極參與電商、數字村務和旅游推廣等工作。通過“村干部+護邊員”混合編組和“老帶新”結對機制,年輕的村干部與老護邊員共同執行巡防任務,共同維護邊境穩定繁榮。
在邊境口岸,一張跨部門協同的“同心網”已經鋪開。海關、邊防、公安等部門打破壁壘,開展組織聯建,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口岸經濟發展聯席機制,定期開展聯席會議,促進信息互通、協同行動,實現了從“各自為戰”到“統一作戰”的轉變。依托云端數據共享平臺,各部門可實現秒級通關、應急一鍵響應和執法無縫配合,顯著提升口岸綜合管理效能與發展活力。
搭建智慧平臺
基層治理“加速跑”
走進綏芬河市邊防指揮中心,智慧邊防平臺的數字大屏上,實時跳動著邊境監控畫面,邊境動態“一屏盡覽”。朝陽村第四網格網格長郭學臣說:“過去巡邊靠‘鐵腳板’,現在有了‘千里眼’,問題實時發現、風險提前預警,治理響應更快更準。”技術賦能正推動基層治理從被動處置向主動防控轉變。
“智治”思維貫穿邊境治理全過程。全市207個網格高效運轉,每個網格都建立黨小組,300余名專職網格員通過“發現—上傳—響應—處置”機制將基層矛盾問題輸入智慧邊防平臺,經過系統分析研判、指令分發、資源調度,推動職能部門精準行動,形成問題處置閉環。去年冬天,一名網格員發現邊境圍欄破損,平臺即時預警,邊防、應急部門聯動處置,10分鐘內化解了安全風險。
面對跨境貨運和人員往來的高頻挑戰,綏芬河市依托智慧邊防平臺建立跨境貨運緊急協調處置和跨部門聯合響應機制,妥善處置了多起突發險情,切實維護國門安全。
弘揚戍邊精神
打造“界碑黨課”研學品牌
在綏芬河,“界碑在腳下,責任在肩頭”的信念深入人心。通過升級陣地、打造品牌、選樹典型,切實增強了群眾守邊護邊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依托嘎麗婭紀念館等紅色地標,綏芬河市精心打造“界碑黨課”研學品牌:黨員們循著抗聯戰士的足跡重走巡邊路,在界碑前重溫入黨誓詞,聆聽老護邊員的故事……“最美護邊員”楊海軍的事跡在邊城家喻戶曉,“看著這些‘凡人微光’,才深刻理解‘家在國中,國在心中’!”旗苑社區黨委書記宋建華的話道出許多邊民的心聲。
在口岸“第一窗口”,“中俄雙語黨員先鋒崗”成為服務國門一線的閃亮名片。佩戴黨員徽章的黨員化身“通關專家”,為外國客商熱情解答、全程幫辦。一句句真誠的問候,傳遞著服務的溫度與黨員的擔當。“以前報關像闖關,現在有黨員幫忙,幾分鐘就搞定!”俄羅斯商人伊萬諾夫點贊。
開展結對幫扶
“百企興村”在行動
邊境要振興,產業是根基。綏芬河市緊扣興邊富民使命,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讓邊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甜起來。
永勝村的變遷是一個縮影。“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政策落地后,村黨支部主動對接本市文旅集團,借助企業在市場、技術和管理上的優勢,共同規劃發展路徑,整合本村特有的東北抗聯小鎮和特色民宿資源,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通過黨支部牽頭、“村企共建”機制,讓村民捧起了“金飯碗”。村黨支部還組織村民參加編織技能培訓,借助合作企業的跨境電商渠道,把手工產品賣到國外,實現了“在家門口增收”。
這背后,離不開全市推開的“百企興村”行動:組織130余家企業與13個邊境村精準對接、簽訂協議,以“十企幫一村”的方式開展結對幫扶,探索實施“村黨組織+兩新組織+合作社”發展路徑,因地制宜培育中藥材、食用菌、木材等特色產業,推動結對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企業、村集體、村民按比例共享收益,村集體年均增收約40萬元。
開放與產業深度融合,讓綏芬河的“邊”優勢轉化為“邊”動力:2025年上半年,跨境電商貿易額17億元、同比增長114%。興邊富民的生動實踐正把綿長的邊境線,升級成靚麗的“致富鏈”。通訊員 劉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