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五月掃蕩咱路東……”9月1日,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麻田鎮麻田村巷口,傳來稚嫩的歌聲。一個男孩正唱著《左權將軍之歌》?!拔覐挠變簣@就會唱,每個小朋友都會?!彼鲋^說。
80多年過去,烽火與壯烈仿佛仍回蕩在這片土地。麻田村,位于太行腹地,曾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從1941年到1945年,八路軍總部在此駐扎了1457個日夜。
八路軍總部舊址中,地圖、桌椅布置依舊,仿佛主人從未離去。墻壁上的彈孔,鐫刻著某個瞬間的生死抉擇。
這里,是太行山上的“延安”,是抗日戰爭的一處圣地。
太行風光。(左權縣委組織部供圖)
將軍與家書
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的犧牲,是麻田最深的記憶刻痕。
在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左權縣史志研究室原主任張俊平告訴記者,百團大戰期間,左權將軍常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皯鹗總兂Uf,參謀長的指揮所永遠離炮火最近。”
紀念館內,展陳著左權1937年9月至1942年5月寫給家人的11封家書。字里行間,滿是對妻女的掛念。
在左權故居,張俊平指著一張辦公桌說,將軍就是在這寫下給妻子劉志蘭的信。這些書信后由女兒左太北交給了外孫沙峰?!吧撤宥啻握f,從這些碎念之中,可以看到姥爺不僅是將軍,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有幾張花布,想著你替小太北做成衣服后,滿可給小家伙漂亮一下。”
——“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p>
1942年5月22日晚,左權寫下的這封信,竟成絕筆。
麻田村10公里外的十字嶺,左權將軍犧牲之地,如今滿眼蔥郁。
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講解員呂瑩說,1942年5月24日,八路軍總部機關被日軍包圍在十字嶺。危急關頭,彭德懷總司令讓左權先撤,左權堅決不同意,讓警衛強行護送彭總撤離,自己留下來墊后。
99歲高齡的江蘇省軍區南京第三離職干部休養所老干部董興旺,12歲就參加八路軍,曾是警衛團戰士,目睹了左權的犧牲?!八麨橹笓]突圍站到高地上,被一枚炮彈彈片擊中了頭部。他想站起來,但又倒了下去……”董興旺眼含淚花,悲痛難言。
呂瑩說,多年后,彭德懷仍難以釋懷,他對左太北感慨:“第一波炮彈是試探性的,他為什么沒有躲避第二波?是你爸爸不可能丟下部下,自己先沖出去……”
左權壯烈犧牲時年僅37歲。左權犧牲后,被日軍殘忍地開棺拍照。當年大年十三,八路軍在祁縣縣城全殲日軍“益子挺進隊”,為左權復仇。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朱德總司令命令南下部隊繞道湖南醴陵探望左權80歲的老母親。滿山坡的戰士向她敬軍禮,她只問:“我的滿崽在哪里?”
此時,左權犧牲已7年。
左權縣文化歷史學者張基祥在接受采訪中指著自己的身份證說:“左權人身份證上有將軍的英名,我們感到十分自豪。”
1958年,左權縣與和順縣合并,群眾聯名請愿保留左權縣名。最后經批準,“左權縣”得以保留。
在左權,人們用“左權小花戲”的形式,將11封信的故事,編成了感人至深的歌舞劇《烽火家書》。
十字嶺上,左權將軍犧牲處,一塊大石碑靜靜矗立。老鄉們送來瓜果,年輕人留下香煙——80多年過去了,太行人民從未忘記他們的將軍。
“縣里發展越來越好,革命前輩們應當會非常欣慰,因為他們當年就是想讓人民過上這樣的日子。”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豈雪峰說。
米柜與稻田
麻田村原黨組織書記李四富家里,保留著一把繳獲的日本軍刀,弧度猶在、刀刃已鈍。
李四富說,這是父親李米換留給后代的永久紀念。李米換1937年參加抗日,曾任村武委會主任,負責保衛八路軍總部安全,參加過百團大戰和反“掃蕩”戰斗。
李金水是麻田村第一批參加八路軍的,1937年入伍,十字嶺突圍戰中負傷。他的兒子李定元說:“父親參加過360多次戰斗,抗戰勛章有一袋子,但在一次戰斗中,部隊要求輕裝上陣,全扔了??伤钪貋砹??!?/p>
在麻田,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參加八路軍。村民口述戰爭史時,經常用“我們”來指代八路軍:“我們的電臺”“我們的新華日報”“我們的彭總”……昔日的歷史煙云,宛若他們親身的經歷。
“老八路”張秋明的兒子張小寶,曾任麻田八路軍總部舊址負責人,酷愛收藏。他說因為八路軍裝備遠不如日軍,與日軍作戰并不是“手撕鬼子”那么兒戲,“父親經歷的戰斗中,敵我交換比在1∶6,犧牲非常大。但左權將軍打過一次6∶1,了不起?!泵鎸奚?,盡管害怕也慷慨赴死。張小寶說:“我父親說,他第一次上戰場也害怕,但是一次又一次跟日本人面對面玩命,他說不怕了,說總要有人去死。”
1942年5月,日軍發動“大掃蕩”,華北抗日根據地十分困難。張小寶指著一個米柜說:“1942年大旱,糧食特別緊張,戰士寧可上山挖野菜也不動老百姓菜園子。人餓得沒力氣,總部開會就允許趴在桌子上聽,節省體力?!?/p>
張俊平說,麻田八路軍總部一邊部署反“掃蕩”,一邊發展生產。1942年,光是總部直屬機關就開荒1.2萬多畝。
今天的麻田一帶,群山腳下不時會出現一片稻田。山西省委組織部選調生王世豪說,山西多種小麥玉米,而麻田、安東等村種水稻,畝產達1300斤,這與當年八路軍引進水稻種植和灌溉技術有關?!皼]有人想到戰爭史和致富史會有交集,但歷史確實就是這么神奇。”
麻田村黨委書記李城帥說,有前輩回憶,彭總在麻田親自修水渠、造水車,跟普通戰士吃一樣的伙食。戰士開荒后,也把收獲的蘿卜、菜根送給老鄉。
如今,清漳河水依然清澈。村口櫻桃碧綠、荷葉田田,金黃的水稻即將收割。
村外鳳凰山上,集中式光伏電板熠熠生輝。李城帥說,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120萬元。
奶娘與孩子
張俊平說,當地老百姓全民參戰支前,是名副其實的“八路軍的故鄉”?!鞍寺奋姶笮C關在左權縣有近300處,60%都還保持著原貌。”
風云兒女,遍地英雄。太行奶娘,就是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老鄉”。
呂瑩介紹,八路軍戰士的孩子常托付給當地老鄉寄養。樸實的婦女用自己的乳汁養育了戰士后代,甚至犧牲自己的孩子。
麻田上口村的趙引弟,自己有3個孩子,還哺育2個八路軍的子女。一次日軍突襲時,她帶上3個孩子逃進山里,卻不得不留下兩個親生孩子。等兩天后她回到家里,兩個孩子已遭殺害。
她的名字,被刻在紀念館的墻上。她的故事,令人痛徹肺腑。
還有一位奶娘,日軍要她交出八路軍的孩子,她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孩子,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日軍殺害。獲救的八路軍孩子穰晉甦在回憶錄中寫道:“沒有奶娘就沒有我,我就是太行山的兒子?!?/p>
在那些淳樸的婦女們心中,八路軍是為老百姓打鬼子的,哺育八路軍孩子理所應當。“她們從沒圖過回報?!睆埿毟锌卣f。
張招弟,暴二梅,郭金梅……100多位女性的名字刻在墻上,刻下的是軍民魚水深情。
今年,山西省委黨校教師王明玉來麻田村拜訪后,被深深打動。她以太行奶娘的事跡為原型創作話劇,再現太行巾幗的英勇無畏。
如今,大型歌舞劇《太行奶娘》巡演全國。導演楊梅說,演員都是左權縣的老百姓——廚師、理發師、農民,雖未接受過專業培訓,卻以本色出演打動了無數觀眾?!懊繄鲅莩鼋Y束后,都有觀眾淚流滿面,久久不愿離場。”
“我們不能忘卻80多年前那段苦難歲月。假如沒有戰爭,這些孩子本該在父母身邊,被悉心照料長大。我覺得觀眾可以意識到,和平是多么珍貴?!睏蠲氛f。
黃昏時分,夕陽為太行山鍍上金邊,村莊漸漸安靜下來。依稀間,似有馬蹄如風、操練如雷。這一刻,猶如老人們口中的“魂歸的時刻”。
盡是忠魂。
本報記者 周靜文 通訊員 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