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金黃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作為“天下第一糧倉”,2024年,榆樹糧食產量達到63.79億斤,今年,這片黑土地不負耕耘——田間作物穗粒飽滿、長勢喜人,豐收的脈絡正在清晰延展。
在保壽鎮紅旗村,秋陽穿透清晨的薄霧,灑在民悅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稻田里。田埂邊,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的目光掠過成片的金黃的稻穗,指尖拂過飽滿的稻粒,語氣里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珍視:“我們摸索多年,終于把鴨子和水稻‘湊’成了好搭檔?!?/p>
這片稻田藏著榆樹農業的生態巧思——鴨田米種植技術,讓水稻與鴨子在田間共生共長。不同于傳統種植模式,這里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鴨子成了“田間管家”:它們在稻田間穿梭,啄食雜草與害蟲,避免了雜草爭奪養分、害蟲啃食稻苗。同時,鴨子的糞便又成為天然肥料,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實現了“渾水肥田”的良性循環。陽光下,稻穗低垂,偶爾能看到幾只鴨子在稻叢中探頭,清脆的鴨鳴與稻葉的沙沙聲交織,構成了生態農業的生動圖景。
田埂另一側,4臺水稻收割機正以整齊的隊列推進,巨大的割臺將稻穗卷入,金黃的稻谷順著輸送帶落入糧箱;6臺農用拖拉機運輸車緊隨其后,裝滿稻谷的車斗在田埂上連成一串。這忙碌而有序的場景,既是對生態種植的最好回饋,更是榆樹用技術守護糧食安全的鮮活注腳——每一粒有機鴨田米,都承載著“純天然”的品質承諾,也見證著“藏糧于技”的生態智慧。
在榆樹市大坡鎮西山村的稻田里,另一幅豐收圖景也正徐徐展開。吉富米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里,“稻花香2號”的獨特香氣在空氣中彌漫,負責人劉福安蹲在田邊,用力搓開一粒稻谷,雪白的米粒透著瑩潤的光澤:“我們種的是‘訂單稻’,從下種到收割,每一步都得盯著品質?!?/p>
這片1500畝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為了保證綠色有機品質,種植過程中全部采用物理殺蟲方式——田間架設的誘蟲燈在夜間亮起,成了害蟲的“天敵”;人工除草隊則穿梭在稻田間,用手拔除漏網的雜草?!奥稽c沒關系,要的就是這份純粹。從選種到收割,每一個環節的精細化管控,都是為了讓‘稻花香2號’的口感與營養不打折扣。”劉福安說。
幾臺水稻收割機正在稻田里勻速作業,稻穗被整齊收割,留下的稻茬高度均勻——這是為了明年種植考慮。收割下來的稻谷將直接運往稻米加工廠,省去中間環節,確保“從田間到車間”的新鮮度。
本報記者 劉霄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