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福建,山海相映,滿目青翠。從木蘭溪畔的蔥郁荔林,到泉州灣邊的簪花漁村;從廈門郵輪港的非遺幻境,到晉江僑鄉的百年古厝——記者一行深入探訪福建的特色鄉村與加工企業,看到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感受到八閩大地處處展現的強大消費活力與發展動能。
“特”字為先——
山海間孕育百樣業態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產業必須從“特”字上做文章。記者在采訪中看到,福建挖掘山海資源,延伸產業鏈條,各類特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
茶葉是福建最具特色的農產品。在“中國白茶之鄉”寧德福鼎市,一個二維碼幫助“福鼎白茶”的招牌越擦越亮。
“我們通過衛星遙感與無人機測繪,為全市36萬畝茶園建立‘數字檔案’,鎮村干部逐戶核對面積、品種等信息,公示后賦予茶青交易額度。”福鼎市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介紹,一系列舉措從源頭錨定了茶葉的“出生地”。
大數據加持下,茶農、茶企、經紀人信息全部錄入系統,發放專屬二維碼,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身份可查”,確保“誰種的、賣給誰”清晰可溯。目前,平臺已匯聚3000余家茶企、7.6萬余戶茶農,累計發放溯源標超2000萬枚。38萬名涉茶從業人員因茶興業、因茶致富。
“中國金魚看福州,福州金魚看閩侯”。在福州閩侯,幾代養殖戶的不斷培育,讓一尾金魚游向了全國。
在閩侯縣潘氏基地,不同品類、不同年齡的金魚悠然游動、鱗光閃閃。該基地占地100多畝,有2000多口金魚養殖池,年產高端金魚近百萬尾,是國內金魚養殖的領頭企業。在閩侯縣荊溪鎮關源片區,潘氏金魚等7家規模較大的金魚養殖企業匯集,形成了一產養殖、二產魚缸和金魚文創、三產電商直播和研學觀光的多產融合產業鏈。
漳州片仔癀藥業開展三七、紫蘇、茵陳、龍膽等藥材基地建設及規范化管理體系研究,探索出一條企業帶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共富之路;福州海文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佛跳墻及鮑魚相關產品研發,產品已出口北美、歐盟和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針對新需求、研發新產品、拓展新市場,福建特色農業形態多樣、遍地開花。
農旅融合——
生態與文化共繪新景
“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走進泉州豐澤區蟳埔村,隨處可見頭戴簪花圍的游客和村民,仿佛步入一座“行走的花園”。如今,簪花圍不僅是游客爭相體驗的項目,更成為輻射全國的文旅新時尚,吸引八方來客奔赴這座“簪花故鄉”,感受國家級非遺“蟳埔女習俗”的獨特魅力。
“暑期客流漲了40%,一個月要接待四五百人。”64歲的黃柳義在媽祖廟旁經營簪花店已有13年,兩個女兒一直堅持古法技藝——從骨髻固定到鮮花層疊,每一環節,都遵循著傳統工序。2023年的春節,大女兒黃麗泳為趙麗穎簪花的造型照在網絡上迅速走紅,蟳埔村獲得了“潑天的流量”,帶動了村里簪花老手藝人的收入。
頭頂“花園”,成為美麗經濟的生動縮影。如今蟳埔村里,妝造、服飾、攝影等新業態蓬勃生長,旅拍已成為小漁村的支柱產業。“我們以‘十大工程’重塑文化地標,推出簪花、旅拍等八大體驗。”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工作人員黃麗媛介紹,目前1.5平方公里的小漁村,已有近300家旅拍店鋪,日均接待游客2萬人次,居民收入3年增長兩倍以上,拉動消費超50億元。
日訪世遺,夜游新潮。從蟳埔村延伸至世遺真武廟,一條6公里長的“濱海浪漫線”上,串聯起2個世遺點、7個旅游景點和229家餐飲門店,構建出融合“吃住行游娛購”的文商旅服務體系,持續為城鄉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同于蟳埔的喧鬧,莆田西天尾鎮北大村選擇了一條“靜益求靜”的發展之路。泛舟木蘭溪,但見千株荔影婆娑,掩映古橋村落,儼然一幅荔林水鄉田園畫卷。
“我們下決心清理養殖場,才換來今天的好環境。”村黨支部書記曾健說。依托1500多棵百年荔枝樹形成的天然林蔭道,村里聯合高校引種珍稀品種,創新“一樹多品”嫁接技術,打造百畝采摘樂園。荔枝紅遍時,不僅壓彎枝頭,也映紅了村民的致富路。
科技賦能——
非遺技藝煥發時代生機
閩南官式大厝、番客樓、中西合璧建筑……走進有“華僑建筑博物館”之稱的晉江梧林傳統村落,132棟古建筑靜靜訴說著百年僑鄉滄桑。
“10多年前來梧林,荒草叢生,像是來探險;現在帶家人重溫,吃南洋美食、喝古厝咖啡、看僑批展覽,整個村落仿佛‘活’了過來。”游客蔡國文感慨道。
為破解“白天熱、夜晚冷”的留客難題,2025年4月,晉江首個沉浸式文旅演藝項目《僑批往事》在梧林成功首演。每月30多場的演出,配合“娘惹文化季”等活動,讓梧林人氣大漲。今年春節作為全國“四季村晚”主會場,更創下2.1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散落在閩山閩水間的非遺技藝,在廈門“嶼見閩南·時光幻境”項目中,被巧妙地“串珠成鏈”,匯聚于同一時空,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被文化“寵愛”的旅程。
項目利用舊航站樓空間,以“折疊時空”為主線,呈現“遠古山海”“閩南幻境”等五大歷史場景,從廈漳泉千項非遺中精選83項代表性技藝,融入三大演區、八大街區、116棟建筑和超140場互動演藝中,構建出“可品嘗、可觸摸、可穿戴、可聆聽、可觀賞”的非遺體驗空間。
火熱消費場景的背后,是堅實的政策支持。中國人民銀行福建省分行推出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政策,截至6月末發放優惠貸款54億元;數字人民幣試點融入“惠聚榕城”活動,福廈兩地投入補貼資金超1億元,帶動消費17億元。福建省商務廳持續唱響“全閩樂購”品牌,5年來組織促消費活動超5萬場次,發放消費券10億元,推動讓利150億元。多種舉措下,福建消費市場活力持續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強勁。
記者 裴遜琦 陳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