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蜿蜒海岸線。張少華 攝
福建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全長3752公里,位居全國第二。近年來,福建省圍繞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持續推進基層黨建機制創新,把黨的組織和工作延伸覆蓋到海上,打造海上“楓橋經驗”基層黨建品牌,推動組織優勢向海聚焦、組織資源向海聚合、組織力量向海聚集,把海疆黨建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形成海固疆穩、村強民富、漁安善治的良好格局。
筑堡壘,紅帆飄揚碧藍海疆
“我們這個海上社區功能可多了,養殖證、貸款、稅務都能辦理,養殖戶買東西還有超市。”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德枝自豪地介紹,遇到養殖技術難題,也有科技特派員幫助解決。
溪南鎮海域面積111平方公里,常住漁排養殖戶2000多戶、5000余人,海上從業人員高峰期達2萬余人。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2023年6月,七星海上社區應運而生,這是福建省首個建制式海上社區,它像一個島嶼,漂浮在距離陸地5海里的碧藍海面上。離陸地遠了,靠漁民卻近了,吳德枝說,“岸上能辦的,在海上也可以辦。”2024年8月,溪南鎮黨委推動七星海上社區黨支部與陸上3個重點漁業村黨支部聯建共建,吸引3個漁業行業協會、7個海上社區常駐單位加入,構建起陸海共治新局面。
產業延伸到哪里,黨組織就要覆蓋到哪里;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陣地就要建設到哪里。
漳州市在海域相連的區域探索推行縣域共建、鎮村聯建,建成岸上黨組織、海上黨支部、捕撈養殖黨小組“三級黨建工作網絡”,成立養殖、捕撈等特色產業、行業黨支部。目前,漳州市已建立涉漁涉海黨組織74個,覆蓋漁船1.5萬余艘。東山縣從全島地理上布局,在海上、船上、岸上建立黨組織,構建山、海、灣、港、村相依并存的基層海疆黨建工作體系。詔安縣在沿海村設立養殖、捕撈等特色行業黨支部16個,選拔100余名懂技術、善管理的人員擔任支部成員,推動黨組織和海上養殖、遠洋捕撈產業鏈深度融合。
一艘船舶就是一個“小社會”,泉州市將基層黨組織扎根于船舶,在漁業非公企業中全面推行“黨建入章”,將黨的工作有效覆蓋到碼頭、船舶。南安市探索成立全省首個紅色船員黨支部,組建7名黨員船員構成黨員先鋒隊。石獅市依托“黨建+”鄰里中心打造全省首個漁港漁工“零工市場”。
福州市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為契機,設立海上黨群服務中心,在漁港碼頭建設海上驛站,引導黨員、養殖大戶等成立養殖協會,常態化開展政策宣傳、養殖交流、議事調解等各類活動。連江縣精心培育“漁都先鋒 溫暖啟航”黨建品牌,構建“黨建領航、干部護航、人才助航”三維聯動機制,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紅色動能,漁業產值連續5年位居全國縣級第一。
廈門市翔安區大嶝街道是個海島街道,是兩岸融合發展的“橋頭堡”。大嶝街道創新設立“海島黨校”,傳承“艱苦奮斗、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三島精神”,為黨員群眾學習交流、開展活動等提供陣地支撐。大嶝街道創設海上黨員聯絡站(點)機制,在出海船隊中選聘富有經驗的漁民黨員為聯絡員,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隨船向海延伸。
強機制,守護海疆域安民寧
今年夏天,一艘商船不慎誤入莆田市秀嶼區南日島北側海域,給5戶海帶養殖戶造成不小的損失。“海帶損失已經成為事實,就按市場價計算賠償。既然是一場意外,大家各讓一步,以和為貴。”在秀嶼區東岱灣海上黨支部的“老船長調解室”里,黨員“老船長”劉玉成當起了調解員,幫助雙方和解并達成賠償協議。
因漁船碰撞、海區侵占等原因引發的矛盾糾紛難以避免,秀嶼區環島繞彎成立6個海上黨支部、23個海上黨小組,打造“海上黨員‘110服務隊’”“老船長調解室”等前沿善治陣地,海上糾紛海上解,“小事不出船、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岸”。而莆田市靠海鄉鎮成立1023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1658個單元黨小組,靠海鄉鎮47個黨群服務中心和96個網格黨群服務站,全線視頻上圖大數據平臺。
哪里有漁船作業,哪里就有黨組織,福建沿海地區將健全網格作為提升海疆治理效能的基礎工作。
寧德市將海上社區管理海域合理劃分成網格,構建“海上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先鋒戶”的組織架構和服務體系,從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群體中選優配強網格員,建立網格服務事項清單,推進糾紛調處、數據采集、問題排查等工作。寧德市還研發了“海上社區智慧綜治平臺”,在海上設立流動“近鄰評理室”,打通海上治理“最后一百米”。
漳州市建立“定網、定人、聯船”責任管理機制,并對海上船舶進行編隊編組,推動海上治理網格化。東山縣推廣海上“楓橋經驗”,構建“村黨組織—海上黨組織—養殖片區(漁船小組)—養殖戶(漁船)—漁民”的海上網格體系,建立聯動管理機制,引導鎮、村黨組織與海上執法部門開展聯建共建,實行“問題發現—分級提交—聯席會商—聯動處置”管理機制,推動黨員干部全覆蓋包保鄉鎮船舶8018艘。詔安縣與漳浦縣、龍海區、廣東省南澳縣等周邊相鄰海域縣區簽訂海疆共建協作機制框架協議,加大與云霄縣、東山縣相鄰海域基層黨組織的共建力度,謀劃海上聯合救援、聯勤培訓,有力提升海域黨建聯建覆蓋面。
而泉州市豐澤區推出漁業事務同商機制,依托“蚵殼厝邊漁民議事協商平臺”“蟳埔女調解平臺”等,為漁民提供糾紛調解、生產維權等服務;惠安縣崇武鎮前垵村創新開設漁民調解室,由漁民黨員牽頭,幫助漁民調解漁民生產糾紛20多場,調解成功率達100%。
興產業,向海圖強共同奔富
今年2月,霞浦縣“北參南養”實現歷史性突破,北壁鄉海參育苗廠從北方購進“東科1號”海參耳狀幼體2億粒并順利投放,將產出十四五萬斤海參苗。同時,福建省首家聚焦海參產業發展的科技小院——“福建霞浦海參科技小院”在北壁鄉掛牌成立,這正是霞浦縣黨建賦能產業發展的體現。霞浦縣是國內海參三大主產區之一,去年產量達10.2萬噸,種苗與科技的雙突破,讓北壁乃至霞浦產業含金量更足。
靠海吃海,向海圖強,各級黨組織積極引導群眾發展海洋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群眾發展致富。
泉港區南埔鎮惠嶼村是泉州市唯一的孤島行政村。近年來,惠嶼村黨支部爭取資金8000多萬元,實施通水、通電、通航等10大“民心工程”,探索出一條“黨建強村、產業興村、生態立村、文旅美村”蝶變路徑。目前已建成鮑魚、海帶、海參、吊蠣等5個萬畝現代化新型養殖基地,年產值規模保持在2億元以上,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7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9.5萬元,先后獲評“中國最美漁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和美海島”3個國字號榮譽。
福鼎市崳山鎮是福建省12個海島建制鄉鎮之一。崳山鎮黨委根據5個村不同的資源環境特點制定了“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分別發展旅游、民宿、餐飲、文創藝術、研學等。崳山島附近海深、潮水大,適合深海養殖,崳山鎮成立運營管理公司,帶領各村發展深海網箱養殖,目前全鎮網箱達到182口,去年總產值達到1.5億元。云霄縣列嶼鎮山前村以黨員領辦項目帶領群眾共同富裕聞名。山前村黨總支書記湯養華介紹,村里有28位黨員帶頭養殖巴非蛤、牡蠣,帶動全村五六十名群眾參與。今年50歲的黨員湯福添,養殖巴非蛤和牡蠣各1000畝,吸引8名村民入股,年總產值達到2700萬元,提供了50多個就業崗位。
平潭68海里景區周邊分布著8個涉海漁村。近幾年,平潭海壇片區指導各村成立村辦企業,實施景村融合工程,系統推進68海里景區及周邊村莊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帶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年均為周邊村集體經濟增收約200萬元。而放眼全區,平潭景村融合發展全域綻放,近3年帶動村民4318人轉產轉業,給漁民提供更多“靠海吃海”的新方式。
本報記者 林華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