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來到河南省鄧州市張樓鄉大丁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剛到村那會,我跟著村干部們串門入戶。每到一家,鄉親們說起娃兒教育,就往外“倒苦水”,“問句作業寫完沒,娃兒就把門摔得震天響!”“說東偏往西,越大越犟!”聽著這些嘮叨,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這親子溝通的“疙瘩”,得想辦法解開才行。
親子溝通、情緒管理、網癮預防……我把大伙兒的煩惱一條條記在本子上。村干部們卻直撓頭:“城里專家請不起啊!”我拍拍胸脯:“板凳咱擺好,專家我來請!”
話說得輕巧,做起來可不容易。我托同學、找老師,聯系了好幾個外地專家,但都因為時間岔不開,最后沒能成行。在組織部門的幫助下,我請來了市里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麗團隊。針對大伙兒反映的問題,我和孫老師反復商量課程內容,最終達成共識:咱不說空話套話,就教怎么識網癮、管情緒、化解矛盾,讓親子溝通重新順暢起來。
老師請來了,關鍵還要把人喊來。我們趁著每月主題黨日和村民小組會議,讓黨員和村民小組長幫忙宣傳。入戶動員時,丁嬸警惕地問:“不會是賣課的吧?收錢不?”我趕緊笑著保證:“嬸子放心,這是村里辦的免費公益課,專程幫咱解難題的!”我還在村口發了宣傳冊,讓更多鄉親知道信兒。
活動那天,村部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座位不夠,老鄉就從家里搬來凳子;空調不給力,大伙兒就搖著蒲扇聽。“同學們知道為啥青春期情緒像過山車不?”孫老師一開口就把大家吸引住了。接著,孫老師帶大家玩起“解繩套”游戲——一根麻繩纏成死疙瘩,家長孩子各站一邊,只能動嘴不能動手。三分鐘過去,疙瘩越拉越緊,有人急得直跺腳。
“繩子像不像你們說話?越吼越緊。”孫老師的話點醒了大伙兒,于是趕緊放低聲音換著法子說,不到十秒疙瘩就解開了。“穿越雷區”游戲更熱鬧,娃兒們把問題寫成“地雷”,指揮蒙著眼的家長走。聽著“左一步、往前”的指揮,家長終于走到終點。一位媽媽感嘆:“原來不是娃兒不聽話,是我沒說清楚。”
課后,家長們圍成“板凳會”問:“以后有煩惱找誰?”見大家這么需要,我們建了個“媽媽聊天室”微信群,讓返鄉大學生輪流值班。家長有煩惱先來“倒倒苦水”,能解決的當場解決,解決不了的再找專家。天黑散場時,一位爸爸特意折回來,往我手里塞了兩個大紅蘋果:“閨女,今天我家浩子頭回喊我‘老爸’,以前都叫‘喂’。”這話讓我眼眶一熱,覺得啥辛苦都值了。
看著一張張笑臉,我心里壓了很久的石頭,總算落了地。這節“擁抱青春期”親子課堂,實實在在讓不少家庭的親子關系撥云見日。我也更加明白了那句話:“把群眾心上事,當成村里頭等大事,治理就有了溫度。”我提醒自己,得常常走到鄉親們的屋檐下,從他們的家長里短中,聽出真正的需求,讓服務變成一直在流淌的“長流水”。

田委民(右)入戶了解村民子女教育情況。(作者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