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晨露還沾在稻葉上,我已站在釣蟹池邊,舉著手機開始了直播。
“朋友們看過來,這里既能體驗釣螃蟹、釣羅氏蝦的樂趣,還有兒童游樂區、萌寵樂園免費暢玩!”鏡頭掃過金黃的稻田、清澈的釣蟹池,屏幕上“一會帶娃來”的彈幕此起彼伏。這場景,比我初到村里時設想的“增收路”生動太多。
2024年7月,我來到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房莊子村,擔任支部委員一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顏夢娜帶我走訪的第一站,就是村里的稻香漁歌生態基地。“這幾年我們試著做釣蟹體驗,雖說比單純種稻養蟹多了點收入,但農旅融合沒做透,來的游客一直不多。最愁的就是宣傳,你是年輕人,又是大學生,總比我們有辦法。”書記的話里,藏著集體增收的急難愁盼,也把“破局宣傳”這份沉甸甸的任務交到了我手上。
接過任務,我沒敢怠慢。利用晚上時間梳理周邊同類基地的運營經驗,白天就扎進田間地頭,跟著工作人員學辨蝦蟹長勢,體驗記錄釣蟹的細節,用鏡頭捕捉稻田晨霧、夕陽下的農景,每一段素材,都藏著我想“讓基地出圈”的心思。村里早有一個抖音號,注冊幾年只有200個粉絲、幾條視頻,幾乎是“沉睡狀態”。去年9月基地開園前,我重新打理這個賬號,每天剪輯一條短視頻更新,同步注冊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官方賬號,形成“多平臺聯動”的宣傳矩陣。
起初,視頻播放量一直卡在幾百次,零散的內容沒能讓基地留下記憶點。我對比同類賬號后發現問題出在缺乏統一風格,隨即確定“田園紀實風”為核心特色,統一字幕、背景音樂,展示稻田真實場景,很快一條“國慶釣蟹實景”視頻播放量突破20萬,咨詢電話此起彼伏。
趁著這股熱乎勁,我在村“兩委”會上提出了“直播帶貨”的想法:“村里算上我有3個年輕人,咱們組成直播小分隊,直接在稻田里賣體驗券!”想法得到了“兩委”的全力支持:“大膽試,缺啥咱們一起想辦法。”當時村集體只有一臺舊手機,沒有麥克風、沒有支架,我們就用冰塊給手機散熱,舉著手機在釣蟹池邊開啟了第一場直播。從一開始的沒話說到駕輕就熟介紹基地特色,從無人觀看到網友紛紛提問,首次直播139名觀眾里,有8人下單買了體驗券。
首戰告捷后,我們連夜復盤,把游客關心的“交通路線”“收費標準”等問題整理成“直播問答清單”,每次直播前提前演練。去年國慶期間,我們累計直播15場,吸
引觀眾1.8萬人次,售出體驗券1600余張,線上銷售額達4.9萬元,全網粉絲也突破了1000人。不少從市區來的游客說:“以前真不知道西青還有這么好的地方,自駕半小時就到,以后肯定常來!”
又到一年國慶,村集體特意添置了專業直播設備,直播小分隊再次站在釣蟹池邊,展示著游人如織、稻香蟹肥的美好場景。不少村民主動獻策:“辦場釣蟹比賽,獲勝的獎點農產品,肯定熱鬧。”游客也建議:“增設農家飯攤位,玩一天更盡興。”這些來自田埂的金點子,讓我越發明白,鄉村振興從來不是一個人使勁,而應是干群同心、眾人拾柴。

王楠在釣蟹池邊直播。(房莊子村村委會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