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當年的爛攤子村,現在成了全縣標桿”“蔬菜大棚賺的錢翻了好幾番,咱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6月底召開的湖北省隨縣慶“七一”暨整體提升環境推進會上,一個個實打實的鄉村振興故事,讓臺下的村書記們聽得熱血沸騰。當天,隨縣聚焦“強支部、興產業、優環境”主題,亮出了那些帶著泥土味的鮮活案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學可鑒的“隨縣方案”。
長崗鎮黨委書記黃鵬分享發展經驗。(隨州市委組織部供圖)
請能人回村,后進村逆襲成“尖子生”
說起厲山鎮桂家臺村,以前大家直搖頭——“兩委”班子年齡大、觀念保守,干啥都落在別人后頭。咋辦?鎮里下了“死命令”,包村干部一頭扎進村里,天天泡在田埂上、農戶家里,還從外頭請回了80后企業家何世偉。起初,何世偉還有顧慮,可架不住大家一趟趟上門,心一熱,決定回村競選村支書。
上任后,何世偉就像上了發條,四處拉項目、找資金。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那就修!一口氣修了10多公里通組公路;堰塘淤塞,那就清!16口堰塘重新蓄滿了水;還建起10萬棒香菇基地,帶著60多個村民一起干,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前拖后腿的“落后村”,一變成了“致富樣板”,大伙都說:“村支書有本事,村里才有奔頭!”
抱團發展,小蔬菜做出大文章
安居鎮的蔬菜產業,規模不小,可利潤卻總上不去。車崗村黨支部書記劉輝直嘆氣:“種得多賣得賤,單棚年利潤才萬把塊錢。”2022年,鎮里想出個聯村共建的法子,車崗村出地、皂角樹村出錢、王家沙灣村出技術,湊到一塊兒成立了農業公司。本以為這就夠了,沒想到第二年又整了個大動作——成立蔬菜產業鏈聯合黨委。
這一“聯”,效果立竿見影。農商行送來了200萬元貸款,職業經理人帶來新管理模式,青茄價格從1.5元漲到2.5元,產量漲了,成本還降了。黨員們也沒閑著,20多名黨員技術員天天泡在地里教農戶,2000多戶農民學會了新技術。黨員賀新富琢磨出“瓜菜輪作”的新招,單棚年利潤直接突破5萬元。3年時間,蔬菜產業凈收益翻了5倍。
打掃衛生,也能“掃”出金山銀山
在長崗鎮,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別小看打掃衛生,這里頭藏著大生意。”珍珠泉村借著大洪山景區的人氣,整治環境,打造了4公里“花海長廊”,一下子成了網紅打卡地。增加的游客帶動了餐飲、住宿和農產品銷售。
好經驗得推廣,可咋做呢?基層書記們紛紛在行動。喻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胡貴玲帶頭干,天不亮就拿著掃帚清掃廣場,把公共區域當成自家院子來收拾,村民們看著都不好意思,紛紛加入。熊氏祠村想出“娃娃評委”的點子,孩子們唱著童謠評衛生,大手牽小手,積極性全被調動起來,東莊畈村實行“責任田”網格化管理,積分還能換獎品,環保成了新時尚。
環境好了,游客自然就來了。全鎮餐飲民宿的客流量是去年的158%,周末一房難求。湖北文旅集團直接追加1.53億元投資,連“德芭與彩虹”書店都選擇落戶這里。游客們都說,長崗這地方,來了就不想走。
發布會上,鎮、村黨組織負責人把“致富經”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大家聽。劉家崗村“貼心服務聚民心”、南崗村“打特色牌闖市場”、常安店村“變生態美為百姓富”……點點滴滴,既是個人感悟,更是致富秘訣。
“這些典型案例都是制勝密碼,可感可學可用,要深學細悟其中蘊含的方法理念,把一地經驗轉化為全域動能。” 隨縣縣委主要領導在會上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