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最怕年終結算,村集體賬上的數字單薄得讓人發愁;如今還沒入秋,集體賬戶的余額已經多了不少!”在福建省松溪縣祖墩鄉黨委書記領辦的中草藥加工廠項目順利投產后,坑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尚煜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位年輕“頭雁”由衷感嘆:“鄉鎮黨委書記領辦村集體增收項目,為村子找到了持續發展的‘造血密碼’!”

坑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尚煜查看靈芝長勢。(松溪縣委組織部供圖)
今年初,松溪縣啟動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領辦“消薄培強”項目行動,9位鄉鎮(街道)“一把手”披掛上陣,深化產業振興“五合一”鏈條模式,每年至少領辦一個優質項目,力爭3年內打造“百萬強村”集群。
精準施策,書記掛帥解難題
面對人口外流加劇、農村勞動力減少、村集體經濟薄弱等現實挑戰,松溪縣選擇主動解題破局,系統謀劃并出臺了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領辦“消薄培強”項目行動方案,探索適應山區縣情、可持續、能造血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道路。
依托全縣成立的10家鄉村振興公司,各鄉鎮(街道)打破單村資源分散、各自為戰的局限,通過公司化運作模式,將各村零散的土地、山林、閑置廠房等資源進行系統梳理與統籌調配,實現“攥指成拳”的聚合效應。在此基礎上,松溪縣充分發揮強村和中心村的政策與區位優勢,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等實行跨村聯合、片區化組團發展。同時,積極探索空心村、偏遠村的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模式,致力構建全縣域優勢互補、融合共生、共同富裕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茶平鄉黨委書記吳振林表示,“鄉鎮黨委書記牽頭,能更好地統籌全鄉資源,引入專業力量。”他領辦的茶產業“五合一”全鏈條項目,針對全鄉茶產業收益壓縮、茶青品質不穩、茶山閑置等現實問題,通過鄉村振興公司統籌流轉300畝閑置茶山,打造353國道茶文化景觀帶,積極拓展茶文旅研學、生態觀光等項目,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開展專業化運營。吳振林介紹,這個項目不僅落地更快、成效更實,還成功帶動了300余戶農戶增收。
這一轉變不僅在鄉鎮層面成效顯著,也獲得了縣級層面的積極響應與系統性支撐。各縣直單位主動提供技術指導、加快審批流程、跟蹤項目進展與資金使用,形成全縣“一盤棋”工作格局。
消薄有道,盤活資源強根基
在舊縣鄉六墩村,村黨總支書記潘才正最近腳步格外輕快。舊縣鄉黨委書記領辦的六墩黃粿“五合一”全鏈條試點項目,將村里閑置多年的小學教學樓成功改造為研學基地宿舍樓,同時聯動閩臺農業融合示范基地、南坡灣葡萄基地,打造成集“研學食宿+特色課程+產品銷售+就業帶動”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新模式。“以前這教學樓空了近10年,如今成了‘共富樓’,預計每年可接待20批次、超1500人次研學住宿,咱們薄弱村也抱上了‘金疙瘩’!”潘才正撫著新修的欄桿說。
基礎薄弱的村,缺的不只是資金,更是持續發展的路徑。針對“無資產、無項目、無門路”的痛點,書記領辦“消薄培強”項目注重打好“鄉村振興公司+資產盤活”組合拳,為薄弱村量身定制“輕資產、穩收益”項目,讓薄弱村也能分到增收致富的“蛋糕”。
在這一思路推動下,不少鄉鎮通過村莊優化整合,實現空心村、偏遠高山村的聯動發展、共建共贏。如渭田鎮通過整建制合并原山鎮村與渭田村,實施整村搬遷與土地綜合整治,預計新增80畝耕地指標;溪東鄉推動西洋與溪源村整合形成合力,將閑置廠房盤活為茶葉加工廠,打造“棲源半嶺”紅茶品牌,成功帶動了村民增收和品牌提升。
有的鄉鎮則將目光聚焦于存量資源的活化利用,通過創新運營模式,讓閑置資產煥發新生、創造價值。鄭墩鎮黨委書記邵承通領辦的項目,通過鄉村振興公司盤活了8座總占地面積達1.83萬平方米的舊糧倉群,在短短4個月內成功將其改造為“1955·糧倉里”主題街區,并引入主題民宿、書咖、兒童樂園等19種新業態,使老舊糧倉煥發全新活力。9月底,所有商鋪將開放營業,這里將成為周邊鄉鎮最熱鬧的消費聚集地,能夠有效滿足近1萬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一處處沉睡的資源被“喚醒”,轉化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活水,有效增強村集體自主造血功能。截至2025年9月,松溪縣薄弱村數量同比減少了34個,占比35.1%。
培強做優,多點開花譜新篇
有一定資源稟賦優勢的村莊如何“培強”?鄉鎮書記們果斷邁出發展的大步伐,上產業、興文旅,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對于產業發展型村莊,重點做足“特色文章”。花橋鄉黨委書記伊宏鴻表示:“我們立足苦筍這一特色資源,通過統一管理、科技賦能和文旅融合,真正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伊宏鴻的推動下,花橋鄉由鄉村振興公司統一管理全鄉6200畝竹林,依托“苦筍科技小院”專家團隊提升種植技術與產品品質,推動竹林平均產量提高20%;攜手福建夷山物產有限公司研發即食筍、多口味苦筍罐頭等系列產品,相較鮮筍直接出售利益增幅翻倍。同時通過多平臺推廣和展銷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并結合招沙甲生態旅游景點、畬鄉小木屋等資源,深化苦筍與畬鄉民俗文化融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功帶動農戶增收約400萬元。
對于鄉村運營型村莊,重塑沉睡“資產價值”。河東鄉創新推行“鄉村振興公司+村集體+農戶+職業經理人”聯動機制,由鄉村振興統籌閑置土地盤活流轉和前期平整,系統打造螺稻共生養殖基地、漂流、福文化館等多元業態,有效激活傳統古村落資源,帶動周邊協同發展,走出一條以鄉村運營助推城鄉融合的振興新路。
對于物業服務型村莊,著力構建“做優增量”。松源街道聚焦城郊區位優勢,由街道黨工委書記徐智福牽頭組織全面清查北門村內106間商鋪,推動所有物業資產建檔入庫,實現數字化、分類別精細管理,建立“一鋪一檔、陽光招商”管理制度,由鄉村振興公司幫助招商引流、優化合同簽訂程序,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持續增長新動能。
消薄培強不是終點,而是共同富裕的新起點,從“輸血幫扶”到“造血自強”,從“一枝獨秀”到“滿園皆春”,隨著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松溪縣村集體經濟正在發生蝶變。
通訊員 葉熒 陳嘉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