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懷著忐忑又憧憬的心情,我來到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平橋鄉王店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小鎮姑娘”,即使是在外求學的那些年,我也從未遠離過鄉村,每逢節假日,都要回到家鄉的田間地頭走一走,這份熟悉感讓我理所當然地認為,到村任職想必不會難倒我,卻忘記了“走馬觀花”與“扎根基層”之間存在的鴻溝。
直到今天,我還能清楚記得到村后的第一次會議上,村書記強調近期要抓好一枝黃花的防治工作,平時自詡“五谷尚分”的我大腦一片空白,直到會議結束后與同事們一起下隊見到實物時才反應過來,原來這種植物我也曾在家鄉的田地邊見過,但僅僅是去感受“田園風情”的我,絲毫沒有注意到在路邊瘋長的這種黃色小花。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偶爾田間漫步的經歷并不能成為我開展基層工作的有力支撐。
之后不久,又發生了一件給我警示的事情。那天,一對夫妻來大廳里辦事,得知我是新來的選調生后,他們脫口而出:“剛畢業的小丫頭能干得好我們農村的活嗎?”聽到這句話的我心里五味雜陳,下定決心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
于是我開始“惡補”基層常識,在田野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稻茬、什么是植保機械,和村民的交談中我聽到了各種播種諺語……就這樣,我的詞匯庫越來越豐富,“旋耕”“圖斑”“二輪延包”等名詞都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被納入庫中,成為我融入這片土地的堅實依靠。
都說基層的事千頭萬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服務好千家萬戶,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這些事未必有多難,卻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用力去完成。養老保險是老年人的一份生活保障,但村里有很多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用不好智能手機的他們在養老保險認證環節就犯了難,于是我就跟同事們一起提供“上門服務”,還記得第一次幫村里的老年人進行養老保險認證時他們聽不懂手機指令的局促,于是我就演示給他們看,“叔叔,你像我這樣慢慢地轉頭”“阿姨,眨眼之后眼睛要睜開”,看著他們臉上不安的情緒逐漸緩和,我的心里也收獲了絲絲甜蜜。
時光荏苒,季節更替,我與同事們一起走過鄉間小道,上門宣傳醫療、養老保險政策,提高群眾抵抗風險的能力;一起集思廣益,發展集體經濟,以產業賦能提升群眾的生活水平;我們對接相關部門,爭取修路、修渠等惠民工程;我們逐戶摸排,為需要的人申請政策救助;天氣轉熱,我們開展防溺水巡查;氣溫變冷,我們為困難群眾送去棉被棉衣……
有一次入戶,兩位老人笑著迎出來說“丫頭,中午了,到家吃一口再走吧”,聽到這句話,我心頭一熱。我想,現在的我是不是能算真正融入這片土地了呢?后來,我又聽過很多類似于“丫頭,又來下隊啦?”每當聽到這種質樸的寒暄時,我都會覺得心里暖暖的。
從“走馬觀花”到“扎根基層”,需要的是角色轉換的意識、是日復一日的努力、是躬耕為民的腳步、是滿懷真誠的服務,最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付出的真心,會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結出名叫“信任”的果實。
李浩玥(中)入戶向群眾宣傳安全出行和健康生活常識。(王店村村委會供圖)
李浩玥(左)和同事查看村里田地旱稻生長情況。(王店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