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而積極投身現代化大農業的廣大企業家,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持續為鄉村產業振興賦能。
以愛黨愛國厚植鄉村產業發展的蓬勃沃土
中國共產黨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愛黨愛國是企業家精神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靈魂所在。
要站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發展鄉村產業。鄉村產業振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企業家投身鄉村產業發展就是愛黨愛國的時代體現。比如,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薛濟萍,投資50億元在如東建設“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綜合示范區,帶動2000余名漁民轉型為產業工人,更探索出新能源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這是張謇“實業救國”精神在新時代的延續。
要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德匯聚起鄉村產業振興的蓬勃力量。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也是企業家們的光榮使命,需要一位又一位、一代又一代企業家立足鄉村特色,因地制宜持續發展鄉村新質生產力。數據顯示,江蘇省推動的“萬企興萬村”行動中,絕大多數企業負責人都凸顯出深厚的鄉土情結,積極投身到鄉村產業振興的滾滾洪流。
以勇于創新激活鄉村產業振興的變革動能
勇于創新是企業家精神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核心特質。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需要時刻保持創新競爭的意識。企業家投身鄉村產業振興,同樣需要創新思維。
要創新推廣網絡智能數字化。當前,農業大數據應用、數字化銷售、數字化傳播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助力鄉村發展出一個又一個產業風口。時刻保持創新意識、變革思維,是企業家推動鄉村產業創新發展的基本盤。常州“一號農場”的企業家姜方俊,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農產品溯源系統,實現優質優價,帶動3000多農戶年均增收5萬元,創新正成為鄉村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要注重鄉村特色產業技術應用。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持續的研發投入。持續開展鄉村產業科技創新性研發,是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路徑。比如,比如,睢寧縣沙集電商創始人孫寒,通過“互聯網+傳統木藝”的模式創新,帶動形成年交易額超150億元的家具產業集群。
以誠信守法筑牢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根基
誠信守法是企業家精神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基本保障。誠信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的核心基石?,對贏得客戶忠誠度,降低交易成本,塑造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誠實守信能夠維護鄉村產業發展良好氛圍。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淳樸鄉風鄉俗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必要條件。企業家以誠信發展鄉村產業,既是守護弘揚了中華傳統美德,也營造了一個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贏得了鄉村口碑和企業形象。比如,南京衛崗乳業董事長白元龍推行“透明工廠”計劃,產品抽檢合格率連續8年保持100%。江蘇省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參與鄉村振興的企業信用評級優良率達91%。
守法經營能夠確保鄉村產業品質。誠信是道德層面的自我約束,那么標準章程就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他律”底線保障,能夠堵塞企業“自律”的漏洞。守法經營不僅塑造了企業形象,更是對農民和消費者權益的根本保障。比如,蘇州食行生鮮創始人張洪良,建立218項農產品標準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品控,連續多年保持零質量事故記錄。
以社會責任構建鄉村產業振興的共享價值
社會責任是企業家精神在鄉村產業振興中必備的時代展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追求利潤,也應該在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中展現更大的社會當擔。
要鼓勵企業力所能及回饋鄉村公益事業。企業獲得的利潤,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結果,也是企業家智慧的回報,但其本質是社會財富的市場化流動。而黨的政策、國家的支持、社會的包容,是每個企業穩定的收益保障。因此,弘揚企業家精神,就是要用系統觀念看待企業與國家、企業與鄉村之間的關系,在企業發展中不忘社會責任,反哺鄉村。比如,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主動將企業當地利潤的15%反哺村集體,建設老年食堂、兒童之家等民生設施。
要強化鄉村產業的利益共享機制。對于企業來講,在鄉村產業的發展中壯大,在壯大基礎上與鄉村互利共贏,這才是鄉村產業振興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利益共享“造血”機制。比如,維維集團在徐州推行"大豆銀行"模式,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帶動10萬農戶種植高蛋白大豆。這種“利益共享”機制,實現了企業發展和鄉村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體現出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的有機統一。
以國際視野開辟鄉村產業振興的全球賽道
全球視野是新時代鄉村產業提質升級的必然要求。企業作為全球大市場的主體,要走出中國的鄉村看全球產業,以全球視野來提升企業,有利于形成鄉村產業發展的硬核競爭力。
要做好技術引進與產品出口的內外互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逐漸走向了全球。在鄉村產業振興中,要充分發揮企業的平臺作用,加強先進技術的引進,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不斷開辟從技術引進到產品出口的新賽道。比如,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根據全球研判,主動引進荷蘭的獨特溫室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在鹽城打造的“光伏+農業”基地,生產的產品出口36個國家。
要強化對接國外產業模式的學習借鑒。廣大的中國涉農企業家,普遍在傳統經驗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鄉村產業經營模式和文化。但同時,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客觀上要求鄉村產業要積極學習借鑒國外的發展模式,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比如,紅豆集團就將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區建設經驗移植到無錫鄉村,培育出20余家外向型農業企業,有效打破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時空局限。(朱明軒,江蘇蘇州干部學院副教授,蘇州市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