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內核,近年來在政策布局中持續占據重要地位。我利用近一年時間對五家子村全村農戶進行深入走訪調研,了解民生民情,以鄉風文明建設為切入點,深入了解村子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五家子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經濟作物種植、養殖、勞務輸出以及第三產業。村內資源豐富,擁有黑松林地、風力發電及光伏發電景觀、山地資源等,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景觀。2025年5月榮獲“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一直以來,五家子村將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通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圍繞“村委會服務、村優美環境、村文明風尚”開展工作,發揮文明實踐站及各類隊伍作用,目前,全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5%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
盡管五家子村鄉風文明建設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取得顯著成效,但村內也存在留守老人居多,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缺乏懂策劃、善組織、有情懷的文化能人、外出能人、專業社工;活動未能充分調研村民的真實需求和興趣點等問題。
經過調研,我認為需要真正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作用,讓村民自己議、自己定、自己管移風易俗、環境衛生等關鍵事,賦予其實際話語權和監督權。
同時選出身邊“草根”榜樣。重點挖掘和宣傳本村普通村民中的好人好事、能工巧匠、孝老典型,鼓勵老黨員、老干部、外出能人帶頭示范,用身邊人講身邊事,謀求宣傳實效。持續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宣傳新風尚、發布活動通知、分享好人好事,營造濃厚氛圍。關注老年人,重要信息同步口頭傳達。
在陣地方面,一是靈活利用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空間,根據農技培訓、兒童托管等村民需求,安排活動和服務,使其成為村民愿意去的“好地方”。二是發現并支持本村的手工藝人、退休教師等,給予適當補助或榮譽,鼓勵他們牽頭組織扭秧歌、廣場舞、讀書會、手藝傳承班等接地氣的活動。
此外,村里還可建立“村干部包片、村民代表包戶、保潔員日常維護、村民‘門前三包’”的責任網。探索小型公益崗位輪值制度,確保垃圾清運、公共區域保潔常態化,并嘗試把本村有特色的編織、剪紙等老手藝做成小紀念品,結合鄉村旅游或線上銷售;把老故事編成快板、小戲在“鄉村晚會”上演,讓傳統“活”起來、有價值。
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五家子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楊雅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