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體“吃租”,是實現增收的可行性路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創造租、提高租、吃好租?
一是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想要吃租的前提是,盡可能爭取資源投入到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中。翻看入戶走訪時梳理的《全村調研問題清單》,種糧大戶主要反映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關于農業生產的,比如農藥、病蟲害、農田雜草;另一方面是關于農業基礎設施的,泵站、灌溉渠、機耕路硬化等等。解決問題,需要持續推動村“兩委”干部轉變思路,把“唉聲嘆氣”轉變為看得見的行動,大力支持村干部爭取資金建設農田水利設施,把路修好、把泵站建好、把渠修好,提升全村基礎設施質量和覆蓋面,這樣才有基礎去思考“資金變股金”問題。
二是聚焦重點有的放矢開展幫促。一個村莊要想發展,除了學習其他強村長處,也要了解自身優勢。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葛莊村與本鎮其他27個村(居)相比最大優勢就是“善于吃租”,村里每年都能收全種糧大戶管理費,這筆年收入至少6萬元。仔細剖析大戶管理費,其實就是村集體把渠、路、橋等基礎設施租給種糧大戶使用,村集體收取費用,如果出現損壞等情況就由村集體出錢維修。這是經調研后確定“夯實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長期發展思路,也是資源稟賦相對欠缺村的現實選擇。
三是進一步拓寬發展集體經濟思路。單純靠上述這些“吃租”仍有限,最難的是如何在提升服務質量、創造服務供給的基礎上創造租、提高租。一是從發展趨勢看,村莊優化調整是大勢所趨。村莊優化調整后,繼續抓好種糧大戶管理費收取,村集體每年就會有一項固定收入。二是從現有資源看,推動吃“平面租”向吃“空間租”轉變。以筆者為例,原來長期生活在南京,駐村之后喜歡上村莊的安靜。之前在謀劃第一批路燈項目時,在某一路口發現了螢火蟲。這些,都是大城市所不具備的。細心觀察會發現,本村特點很明顯,一條中心河、兩排房子,以后可考慮盤活閑置農房,開發農業文化、體驗項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施河鎮葛莊村駐村第一書記 付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