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基層減負,不僅是激發廣大基層干部實干擔當、奮發有為的深遠之舉,更是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長遠大計,必須長抓不懈、久久為功。面對發展新形勢與人民新期待,我們更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將減負工作推向縱深,徹底鏟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滋生的土壤,真正讓廣大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為群眾干事,為發展開路。
破除“無形之累”,方能卸下“有形之負”。形式主義之弊,根源往往不在表面,而在于深層的價值導向錯位與運行機制扭曲。它不僅消耗基層干部的時間和體力,更消磨其干事創業的心勁與銳氣。當填表報數、迎檢陪會等事務取代了服務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重心,當“痕跡管理”異化為“痕跡主義”,工作便會浮于表面,干部也只能疲于應付。這種“無形之累”,侵蝕工作實質,架空政策意圖,嚴重影響基層工作的有效開展。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學考核評價機制,堅決扭轉“材料出政績”的片面傾向,突出目標管理和結果導向,賦予基層更多自主空間。另一方面,要大力踐行“一線工作法”,推動干部下沉到矛盾前沿和群眾身邊,將精力從“被動應答”轉向“主動作為”。唯有如此,才能切實卸下基層干部的“有形之負”,讓他們擺脫形式主義的束縛,專注于實干,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做好“減法”文章,更能做實“加法”效能。為基層減負絕非簡單刪減,其深層邏輯在于通過減去不必要的負擔,為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賦能增效。要減去形式主義的繁文縟節、文山會海,增加服務群眾的實效與溫度,讓干部有時間深入一線解決民憂;要減去層層加碼的行政壓力、過度督查,激發基層因地制宜的創新活力與首創精神;要減去部門推諉扯皮和內耗空轉,強化跨部門協同,提升整體治理效能。同時,要推動減負措施制度化、常態化,構建長效機制,杜絕運動式整治,防止問題反彈。減負成效最終要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治理效能的提升上,體現于干部精神狀態的好轉和群眾獲得感的增強。因此,每項舉措都需開展效能評估,確保精準落地,實現從“量”的減負到“質”的增效,這也是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
激活“末端細胞”,才能暢通“治理血脈”。要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干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為基層減負松綁,核心目標正是激活這些“細胞”,暢通治理“毛細血管”。關鍵在于賦權賦能,要賦予基層在資源、項目等方面更大自主權,鼓勵其在政策框架內大膽探索,破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困境。同時,要強化能力建設,通過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干部應對復雜局面、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尤為重要的是,要貫徹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要求,健全并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容錯界限,為改革一線、服務群眾的擔當者撐腰鼓勁,消除“洗碗效應”,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干事創業。只有當基層干部感受到信任、擁有空間、獲得保障時,其內生動力才能被充分激發,真正讓“治理血脈”暢通無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