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肅省武山縣按照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游則游的思路,探索建立起林旅融合、農林融合、林產品共管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實現“黨建紅”與“生態綠”深度融合。
林旅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發展新樣板
走進武山縣上河峪林區,入眼林間穿梭的游人、林邊奔跑的小鹿,一派熱鬧景象。龍臺鎮將古村落保護、鄉村記憶與森林景觀深度融合,打造“藏山守拙”“牛欄茶舍”“林澗茶灸”等特色林區旅游群,推出“仿真動物森林體驗”“探訪古村落”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實現“一片山林帶活一地旅游”。據悉,僅8月份以來,龍臺鎮上河峪林區先后接待游客5000多名,實現經濟效益100多萬元。
武山縣堅持“以林促旅、以旅興林”,大力推行“景區+林區+黨組織+農戶”的林旅融合發展模式。加強森林旅游開發協調對接,依托全縣6個3A級以上旅游景區,規劃打造出了觀光旅游、林區研學、林區康養、運動康養等一批精品旅游路線,先后發展農家樂、生態養殖場等28家,帶動林產品銷售、群眾就業和旅游消費,經濟收入超過1800萬元。

武山縣龍臺鎮董莊村上河峪養殖的梅花鹿。 侯向陽 攝
農林共促,全力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溫泉鎮大部分村都在林區,一直以來守著綠水青山,在林區黨建聯席會議上,溫泉鎮與南山林場簽訂聯建協議,共同在云霧山林區發展林藥、林禽產業,雙碌村黑毛豬養殖從20頭增加到115頭,英咀村、馬皇寺村群眾等在村黨組織帶領下戶戶養起了‘溜達雞’,增收超過23萬元,有效實現森林提質、產業增效和群眾增收?!睖厝傸h委書記王吉林表示。
為有效發揮林場黨組織在林下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武山縣積極探索“林場黨組織+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農林融合發展模式,3個國有林場黨組織與轄區64個村黨組織簽訂聯建共建協議。由黨組織牽頭,將各村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因地制宜發展林藥、林菌、林果、林菜和中蜂、生態雞、特色畜禽等為主的林下種養殖業,引領帶動林區群眾創辦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32家,指導發展林藥、林菌、林果、林草等3.5萬畝,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3000畝,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武山縣榆盤鎮蘇家村沙棘加工廠沙棘等待脫果。侯向陽 攝
共管共享,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互利共贏
“今年9月份我們聯系國有馬河林場,在林區村科普沙棘收割技術,既保護了林木,又實現了經濟效益,目前僅蘇家村加工廠已收購枝條果170多噸,脫凈果90多噸,預計村集體增收達到20萬元以上,帶動群眾增收39萬元以上?!庇鼙P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薛紅東說。
武山縣以國有林場為中心,健全完善“林場黨組織+村黨組織+農戶”的林產品共管共享模式,明確林場黨員和技術員負責林下產品收割的政策和技術支持,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負責產品收購,組織群眾先后采摘沙棘、松子等林下產品300多噸,收割毛竹7600多捆,采集野生中藥材等3萬多斤,實現增收380多萬元。同時,加強撫育經濟林管理,在城關南峪、龍臺山羊坪等建成萬畝盆景生產培育基地,實現“黨建紅”與“生態綠”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