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連市長海縣海洋牧場。 (遼寧省委組織部供圖)
遼寧省是我國既沿邊又沿海的省份。近年來,遼寧省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通過忠誠筑邊、組織固邊、發展興邊、合力穩邊,在祖國東北邊疆繪制出一幅“產業興、邊疆穩、百姓富”的壯美畫卷。
海浪見證,65載薪火相傳守海疆
秋天的海風已經有了寒意。晨曦中,郭嬌如往常一樣,與“三八女炮班”的戰友們在黃海深處的小島上進行操炮訓練。
這里是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海洋島鎮,是中國黃海海域最遠的海島,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素有“黃海前哨”之稱。1954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長山群島,成了第一代守島人。
從長??h主島乘船出發,一個半小時便抵達海洋島。翻過盤山路,就看到張家樓哨所——這里是“三八女炮班”的誕生地。
上世紀50年代末,駐島部隊在張家樓設立哨所。哨所官兵與當地僅有的8戶居民同生產、同戰備、同執勤,結下了深厚情誼,被親切地稱為“漁村第九戶”。
為鞏固海防,駐島部隊計劃組建民兵炮班。當時島上男性多外出務工或出海捕魚,張家樓生產隊的5名漁家女便挺身而出,組建了“三八女炮班”,她們中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24歲,3人已是孩子媽媽。她們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守衛海防的半邊天。
今年,是“三八女炮班”成立65周年。炮班成立之初條件艱苦,地無三尺平,風無三日寧;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家信隔月讀,日報按周送;淡水貴如油,吃菜在夢中。65年間,母傳女、姐傳妹、嫂傳姑,炮班完成了“14代”成員的接力,“三八女炮班”成為島上居民為國戍邊的精神坐標。
“我的姐姐曾是女炮班的一員,小的時候看她英姿颯爽,我很向往?!?013年,在外工作的郭嬌接到邀請,毅然回鄉加入女炮班。
聽說走出海島的女兒回來了,還入選“三八女炮班”,郭嬌的父親郭振福既欣慰又心疼。開始訓練了,郭嬌很快就變得又黑又瘦,常常晚上七八點才能回家。父母親總是默默地為她熱好菜飯,洗凈那套唯一的訓練服。
有了孩子之后,郭嬌更理解了父母的感受。2015年,女炮班離島參加實彈演習。任務結束后,郭嬌第一時間給女兒打去了電話:“我這么長時間沒回來,想不想媽媽?”女兒答道:“想,但我知道媽媽在做光榮的事。所以想你的時候,我就趴在你的枕頭上,聞媽媽的味道……”
多年來,“三八女炮班”配合守島部隊巡邏演習近2000次,兩次榮獲集體二等功。遼寧省持續選優配強邊境村(社區)“兩委”班子,培育了442名邊防退役軍人、邊貿產業“經理人”等后備力量,打造黨性強、敢斗爭、善治理的基層干部隊伍,郭嬌也成了其中一員。
如今,郭嬌擔任海洋島鎮西幫村黨支部副書記,扛起了強村富民的責任。而過去“一手拉漁網,一手拿鋼槍”的“三八女炮班”,成立了新的志愿服務總隊,參與海洋島的環境治理、政策宣講,為海島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們把‘三八女炮班’的精神融入到每一次志愿服務中,讓黨旗在新時代高高飄揚?!惫鶍烧f。
碩果滿枝,邊境線上書寫致富篇章
遼寧省南臨黃海和渤海,東南與朝鮮接壤。丹東市是全國唯一主城區坐落在邊境線上的地級市,邊境一線的居民20多萬人。游客們都說,這里“繁華得不像邊境”。
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在丹東的邊境鄉村隨處可見。清晨的鴨綠江畔靜謐祥和,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虎山村的藍莓大棚里已經人影攢動。30歲的劉中恒嫻熟地修剪枝葉:“去年這兩個大棚收入20多萬元,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虎山村的振興故事始于10年前。村黨支部書記王春海承包了100多畝土地,種下了第一片藍莓。因為經營得當,不到兩年便賺了錢,村民們越看越服氣。后來,村黨支部推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村民們紛紛加入。如今全村共有150棟藍莓大棚,村集體僅大棚租金年收入就達32萬元,藍莓成為村里致富的金果子。
“村書記給我們算過賬,一個大棚管理得好,能有30多萬元收入。在村里就能賺到錢,誰還愿意背井離鄉?”數據顯示,近3年,遼寧省邊境農村新發展黨員700余名,35歲以下占56%,為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越來越多像劉中恒這樣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在邊境線上實現人生價值。
吸引年輕人返鄉,虎山村不僅僅靠藍莓?!霸蹅兇灏ぶ鳪331國道和景區,村里人基本都在村里工作生活?!蓖醮汉1硎?,過去年輕人即使愿意回來,村里也沒有適合他們的活干,只有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才能為返鄉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光發熱的機會。
王春海指向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新開發的房車營地,“每個房間配上水電樁等設施,環境整潔,60元一晚的價格很實惠,游客都非常滿意?!?/p>
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思路,也貫穿于整個遼寧省興邊富民的過程。
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鎮河口村,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之一。1950年,毛岸英正是從這里跨過鴨綠江,留下了在祖國的最后足跡。
在河口村毛岸英學校里,三年級以上的小學生,都會多學習一門紅色教育課,每年村里還會選拔10名學生擔任毛岸英紀念館講解員。英雄遠去,但這片土地紅色基因永存。
據河口村黨總支書記郎顯琨介紹,全村1.5萬畝燕桃種植基地年產值達1.3億元。依托毛岸英紀念館、河口斷橋等紅色資源,全村開了超過100個農家院,一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紅色旅游與特色農業兩條腿走路,既輕快又穩當?!崩娠@琨表示,接下來他們將注重產業鏈延伸,“比如建設冷庫儲藏鮮桃,實現錯峰銷售,賣出更好的價錢?!?/p>
邊民富則邊境穩,邊關興則邊防固。遼寧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邊境地區黨組織帶領村民建立了1.6萬個共富責任區,黨組織領辦合作社1032個,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近5億元。
智慧織網,黨政軍警民共守千里邊關
“在我們這里,每家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寬甸縣振江邊境派出所副所長王曌哲的話鏗鏘有力。沿著G331國道一路向北,沿途村民院落中飄揚的國旗紅得耀眼。
“這里地處遼東第一哨,轄區邊境線長,光靠我們的警力遠遠不夠。于是我們探索出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聯動聯防機制?!蓖鯐渍芙榻B,該機制由鄉鎮街道黨工委牽頭,整合村社、公安邊防、駐地單位力量,推動組織聯建、信息聯通、治安聯防?!澳壳罢窠偟慕倜o邊員參與聯防工作,既保障了邊境安全,又不耽誤日常生產生活。”
放眼全遼寧省,邊境治理已進入海陸一體網格治邊的時代。全省劃分數以千計的邊海防網格,研發了漁船管控、聯防指揮、邊境監控智慧平臺,實現“探頭站崗、鼠標巡邏、衛星定位”,相關信息可第一時間感知上報。
智慧賦能讓邊境治理與服務煥發新活力。振江邊境派出所轄區布設探頭,實現全域智能監控;村民家中的“一鍵報警”裝置直連警務平臺,被老百姓稱為“炕頭上的110”。
“邊境線是國家對外展示的窗口,我們生長在這里,就要把這扇窗口擦得亮堂堂的!”王曌哲說。這也是無數戍邊人的共同心聲。
從鴨綠江畔到黃海前哨,從巍峨群山到遼闊海域,鮮紅的黨旗映照了奮斗與希望。在這片英雄土地上,新時代的戍邊人用實干書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以忠誠筑起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本報記者 華賢東
通訊員 安邦 孫巍巍 范瑞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