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珊(右)宣傳惠農政策。張小霞 攝
達來胡碩村的草綠了又黃,霍林河的冰封了又開。作為選調生,我來到內蒙古霍林郭勒市達來胡碩蘇木達來胡碩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年了。
初到達來胡碩村,第一個挑戰是怎么“張嘴說話”。村里的河東廉租樓片區,住的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記得第一次上門講“經濟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時,我捧著文件,一字一句念得認真,大爺大娘們也聽得“認真”,直到一位大娘拉著我袖子,小聲說:“孩子,你說的這些,大娘聽不太明白呀……”我才恍然大悟:老人家分不清那些補貼標準,記不住復雜的申請流程,更別說用手機操作了。
從那以后,我收起那些“根據文件精神”“按照相關規定”,學著把政策“翻譯”成家常話,跟著村干部走家串戶,幫老人做低保認證,聽他們嘮家里的難處、身體的毛病。講“什么時候領錢”,不如說“下個月15號,錢就打到折子上”;講“線上辦理流程”,不如直接幫他們在手機上點“確認”。半年過去,當我再走進樓道,能熟練地用家常話和大爺大娘們嘮明白今年的補貼咋申、啥時候發,我忽然明白,打通交流關的不僅是技巧,是心貼心的誠意。
河東廉租樓片區那個小小的廣場是老人們唯一的休閑娛樂場地。下雨天,廣場就會積水,好幾天都干不了,老人們沒地方可去,有些座椅也是銹跡斑斑,沒法讓村民們歇腳聊天。這些點點滴滴,在我們心里沉甸甸的。小廣場磨損的不僅是設施,更是街坊鄰里的生活質量與歸屬感。于是,我們下定決心,不能修修補補,要徹底地“動一次大手術”。
我們聯合網格員,組織了多次“廣場對話”:搬幾個小馬扎,和居民們坐在一起,問他們“最盼啥”“最煩啥”。在大家的輪番發言中,思路漸漸清晰了:安全是底線,得把積水問題解決好,把舞臺加固好;舒適是剛需,得有個遮陽擋雨的地方,椅子得換結實耐用的;氛圍是關鍵,不能總“干坐”著,得有點動靜,放個電影、搞個晚會,得有個像樣的音響和投影。
我們把收集來的這些原始訴求一條條梳理好,連同現場拍的照片,形成了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向上級部門積極爭取。最終,“一事一議”項目資金46.5萬元順利落地。村民們關心的問題得到一一解決。這個過程,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民呼我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把辦公桌搬到廣場上,把群眾的問題清單變為我們的履職清單,變成村民們的幸福清單。
一棵樹能枝繁葉茂,是因為它將根系深深扎入地下。那些看不見的根須,在巖石縫隙中汲取養分,在看不見的地下編織出一張支撐成長的網絡。如今,當我熟練地喊出村里叔叔大娘的名字,當他們親切地招呼我進門坐坐時,我真正理解了“向下扎根,向上成長”的意義。白 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