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志剛(左)和李瀟洋(右)研究探討相關政策。(中良溝村村委會供圖)
師父:劉志剛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鎮中良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徒弟:李瀟洋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鎮中良溝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徒弟談收獲
褪去書生氣,留下泥土香
2024年7月,我來到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鎮中良溝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初出校門的我還帶著一身“書生氣”:行李箱里裝著疊得整齊的襯衫,筆記本上記滿了從書本里抄來的基層工作理論。我的師父——村黨支部書記劉志剛的一句話我至今仍記憶猶新:“大學生來咱村,先別急著講大道理,得先把腳踩進地里頭。”一年以來在書記的指導下,我少了點初出校門的稚氣,多了些深入基層的成熟,跟著前輩們踏實干,努力把學問做在田間地頭,把實事辦進百姓心里。
記得盛夏的一天,烈日炙烤著大地。我隨劉書記和市測繪隊一起,為部分村民重新測量宅基地。我們穿梭在田埂間精準指界,玉米葉刮過胳膊生疼,汗水順著臉頰不停流淌,沒走幾步,襯衫就濕透緊貼在背上。我下意識拽了拽衣領,想起從前在校園里邊吹空調邊查資料的日子,恍然意識到——“基層”從來不是嘴上輕飄飄的那兩個字,而是腳下滾燙的土地,是烈日中停不下來的腳步。
走在前面的劉書記回頭看我,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笑著遞來一瓶冰水:“來,小李,喝口水,別中暑,是不是覺得比在學校累多啦?”見我點頭,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咱們基層干部,得先學好‘吃苦’這門課。早點測完,鄉親們就能早一天拿到‘宅基本’,日子也能早一天更方便。出這點汗,值!”風裹著熱浪吹過,他的話卻讓我心里清亮了不少。那天我更加明白,“為人民服務”就藏在烈日下丈量的每一寸土地中,藏在把“鄉親們的事”當成“自家事”的真心實意里。
中良溝村是我鎮的大村,全村總土地面積1800畝,共有282戶,戶籍人口1330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工作,我迅速開展調研走訪。
一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劉書記就敲響了我房門:“小李,今天跟我去幾個困難戶家里走走,咱們得摸清他們的需求,才能實實在在地幫上忙。”我趕緊拿起筆記本和筆,跟上劉書記的腳步。第一家是安大叔家,了解到其家中屋頂存有漏水的情況,當時正值汛期,我立即與村里的施工隊取得聯系,請他們盡快上門維修。同時我又和劉書記商量選取我村幼兒園作為他的臨時轉移點,以備不時之需。離開安大叔家,我們又走訪了幾家困難戶。劉書記不時補充指導,教我如何從村民的語氣、表情中捕捉他們沒說出口的難處。回到村委會后,我根據記錄整理出一份困難戶需求清單,提出因人而異的幫扶方案。劉書記看了后連連稱贊:“小李,你這方案想得很細致,咱們就按照這個來推進,真正幫鄉親們解決難題。”
劉書記解決村里矛盾的“三板斧”最讓我佩服——“俯身聽”“換位思考”“盯著辦”。作為一名政法院校畢業生,我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逐漸將所學法律知識與農村實際相結合,成長為能獨立調解糾紛的基層干部。
村里人口多,矛盾糾紛也不少。一天清晨,村民尚大哥和安大爺為宅基地的事兒吵吵嚷嚷沖進村委會。我慌忙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宅基地管理條例》,剛要上前解釋,劉書記輕輕拉住我,示意我先別急。他不慌不忙地泡了兩杯菊花茶遞過去,和氣地問:“老安,這兩天沒見你開車去北京賣豆腐絲啊?村里西頭那塊地,我還想跟你請教種點黃豆,做點豆腐絲給村里增收呢。”安大爺愣了一下,握杯的手松了些,語氣也緩和下來:“志剛,你客氣啥,有事隨時叫我。”見兩人情緒平復,劉書記才開始了解事情原委。經過他一番耐心勸導,兩人最終化解矛盾,笑著離開了。事后劉書記對我說:“解決宅基地糾紛,不能光靠政策條文,得先摸清老百姓的心思。他們爭的不是半分地,是一口氣、一份情。你得先聽他們說,懂他們的難,才能把道理講到他們心坎里。”
一年的駐村時光,曬黑的皮膚成了基層授予我的“勛章”,積累的經驗讓我心里更有底氣。未來,在劉書記的帶領下,我愿把根扎得更深,帶著這一年的收獲繼續沉淀,用腳步丈量鄉土,用實干回應期待,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不負這片土地,不負自己的選擇,為中良溝村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李瀟洋
師父有話說
見證青澀退,化為實干才
小李是西北政法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剛到村里時,我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的“書生氣”——穿得板板正正,說話辦事都帶著股校園里的青澀。我當時就提醒他:“大學生來咱村,先別急著講大道理,得先把腳踩進地里頭。”其實是怕他光捧著書本工作,和鄉親們有了距離。沒想到,這孩子真聽進去了。
去年測宅基地時,我看他汗流浹背,襯衫濕得能擰出水,卻一句累都沒喊。他跟著測繪隊在田埂間跑前跑后,幫著指界、記錄,眼神沒了最初的慌亂,多了幾分踏實。我遞給他冰水時問他累不累,他點頭的模樣,讓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也是從這樣的“苦”里一步步走過來的。我明顯感覺他變了:話里話外少了書本上的“基層”,多了地頭的煙火氣;周六日也常留在村里,我們這1300多口人,他幾乎戶戶都認得清、叫得上名,平時總見他蹲在田埂和老鄉聊收成、話家常。
更讓我欣慰的是他在處理矛盾上的進步。以前村民來鬧糾紛,他第一反應就是翻查法律條文,總想靠條文說清道理。可基層的事,哪能全靠條文解決?后來我帶他處理了幾起村里的矛盾,他漸漸開了竅。有次兩戶人家為家門口的胡同鬧起來,他沒急著勸,先在旁邊聽了半天:一戶怕影響出行,一戶怕過路的車壓壞莊稼。摸清心思后,他才結合法律知識,講情分、說道理,最后兩戶人笑著和解了。現在村里不少小糾紛,他都能獨當一面處理,再也不是那個跟在我身后的“大學生”,成了鄉親們信得過的“小李干部”。
一年多來,小李曬黑了、手上磨出了繭子,可眼神里的底氣越來越足,成了一名十足的“農村人”。看著他扎根村里、踏實干事,我打心眼里高興。這孩子沒辜負這片土地,也沒有辜負自己的選擇。往后我們一起干,中良溝村的日子一定會更有奔頭。劉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