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佳欣(右一)在臺風天入戶勸老人轉移。(汫平社區黨委供圖)
還記得一年多前,剛到汫平社區,穿梭在曲折的巷子里,我抬頭觀察,喃喃道:“順平巷、豐平巷、得平巷、利平巷……”同行的社區干部娓娓道來:“把首字連在一起讀,就是順風(豐)得利,意思是祈求行船平安、滿載滿利,這是咱們‘討海人’最大的心愿。”
2023年11月,組織安排我到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汫平社區擔任黨委書記助理,這簡單又深刻的巷名,便是我初入漁鄉時的“導航”。汫平社區地處南海之濱,村民祖祖輩輩以海為田、靠海吃海,是典型的漁業涉農社區,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水產加工是社區的支柱產業。世代“討海”的經歷,不僅維系著當地居民的生計,更將吃苦耐勞、堅韌樂觀、團結互助的品格,深深鐫刻進“討海人”的血脈中。到社區任職的日子里,我不斷學習、扎根、成長,躬身學做一名真正的“討海人”。
沒有老舵手的指引,年輕后生難以穿越暗礁。剛到社區時,我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面對紛繁復雜的群眾訴求和千頭萬緒的社區事務,常常感到無從下手。幸運的是,社區的同事們像對待自家后輩一樣,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與群眾打交道、如何調解鄰里矛盾、如何落實政策。社區黨委書記林吉兆有10多年的“討海”經驗,他帶我走遍了社區的漁排養殖戶、水產加工企業,教我辨認不同種類的漁船,講解潮汐變化對捕魚的影響,讓我慢慢摸清了“討海”的門道。“討海人靠海吃海,但也得懂海敬海,就像咱們做基層工作,得懂群眾心思,敬群眾力量。”林書記的話使我受益匪淺。第一次調解鄰里糾紛時,我手足無措,是退休老黨員林叔悄悄教我:“處理糾紛要像收網一樣,既要有耐心慢慢收攏,也要懂得適時松一松。”我漸漸領悟到,“討海”的智慧與基層治理有諸多相通之處。
“討海人”的歸途,最終系于柴米油鹽的安穩。唯有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才能感知那份期盼下的憂慮與嘆息。“阿妹,每年臺風天我都擔心得睡不著,我們日頭里泡三個小時,圖的就是魚肥了能上秤。”養殖戶阿鑫的母親淚眼婆娑地說。從她的話語里,我懂得了“討海”二字背后的戰戰兢兢:一陣風、一場病可能會讓整年心血化為烏有。借著網箱養殖“木改塑”的政策東風,我和社區干部一趟趟往漁排上、養殖戶家中跑,掰著手指頭給大伙兒算明白改造能省多少維修錢,把隔壁村吉叔領到理賠款的真人真事講給大家聽,幫著跑部門、送資料、辦手續。那些登記上漁民信息的證件單據,讓漂泊的營生有了穩穩的保障。
不知不覺中,我已記滿了兩本隨訪筆記:鐘伯的休漁補貼申領、九耳養殖區排水渠淤泥堆積、大房巷東巷路燈不亮、漁民孤兒阿騰的住房修繕、圓膠蘭片區違搭違建擠占巷道……這些一一被撫平的“小事”,讓我在漁鄉扎下了根,也在鄉親們心里扎下了根。
與風浪博弈、同大海周旋,本就是向大海討生活的必修課。就像漁民們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從不退縮,基層工作遇到“風浪”也從不是退縮的理由。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時,閑置空地上堆著的蠔殼堆、泡沫箱成了“老大難”,我和社區干部主動聯系土地權屬人,規劃打造成臨時停車場,既美化了環境,又緩解了居民停車難問題。每逢臺風來臨,我們迅速集結黨員突擊隊,逐戶聯系通知漁民上岸避險、引導漁船有序回港,頂著狂風暴雨排查隱患、及時組織危房戶轉移,爭分奪秒與“險情”賽跑……正是這一次次的想招破題、迎難而上,讓我在實踐中磨煉,逐漸成長為一名通海性、敢馭風浪的“討海人”。
再漫步于小巷間,那承載著世代祈愿的“順風得利”四字,于我心中已不僅是飄向大海的祝福,更是扎根基層、躬身為民的青春誓言。未來,我將繼續以“討海人”的堅韌與智慧為帆,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廣闊海域中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林佳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