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豪幫農戶篩花椒。 (凈因寺村村委會供圖)
2024年初,我剛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金龍鎮凈因寺村,看著眼前冬霧里連片的花椒地,心里像聽見了這片土地的召喚,全是盼頭。轉眼已一年半,我的衣服早浸滿了椒香,也經歷了和凈因寺村一起成長的酸甜苦辣。
到村任職沒幾天,我這村委會主任助理的筆記本就被各種“實戰技巧”記滿了:村黨總支書記陳利秀調解鄰里矛盾時,總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一句“各讓一步,日子才能更順”的勸導,往往能讓劍拔弩張的場面緩和下來;黨總支副書記王波丈量排洪渠不用皮尺,揣著根草繩隨手一量,便知渠道深淺寬窄,省時又精準;村民組長隨口就能報出各家的柴米油鹽開銷,哪家最近添了人口、哪家孩子要開學,心里都有本明賬。這些藏在日常里的功夫,比書本上的理論鮮活多了。
于是我也有樣學樣,把“辦公桌”搬到了田間地頭,跟著村民學修枝的手藝,向種養大戶請教疏果的技術,下雨天騎著車冒雨排查山體情況。我花了三周時間學地理信息系統,自己做了“1+3資源地圖”——在衛星圖上疊加村界、村道、水系、林田地和地名的矢量數據,連儲水池、提灌站都看得清清楚楚。縣里借這張圖編制規劃時,陳書記打趣說:“小熊這圖,把咱村邊邊角角的資源都在紙上弄活了!”
在村里,最牽動人心的還是農產品的銷路。去年夏天,青花椒價格跌了很多,村民們豐收了卻沒掙到錢。記得那天幫劉婆婆背花椒下山,她一邊念叨“一斤花椒都換不來一袋鹽,辛苦一年也掙不夠家用”,一邊為一斤1元的收購價抹眼淚。我和村書記都覺得不能這么等著,得趕緊想辦法。正好中國農業大學的實踐隊員來村里,我們一起架起補光燈搞助農直播。直播里,清香的花椒油滴進牛奶冰淇淋調出特別的味道,滾油里的椒麻雞嗞嗞作響,隔著屏幕都覺得香味飄出來,一下子吸引了2000多名網友進直播間,彈幕里好多人說“這是黑暗料理嗎?”“感覺好香啊,想嘗嘗!”兩場直播下來,賣了2000多斤花椒,點贊超過2萬。村民王大姐一邊忙著打包花椒,一邊笑著說:“大學生點子多,可幫我們解決大難題了!”
2025年,我想著得把這份勢頭保持住,就上線了“凈因農品優選”小程序。按照“全程能溯源、全程看得見”的想法,把生產信息和產品綁在一起,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老農戶們篩花椒時布滿皺紋的手、在椒樹旁的笑臉。這樣一來,大家買的不只是花椒,更是對農戶的信任和那份能看到的人情味。現在,“凈因農品”這個土特產品牌的復購率到了30%,還和成都市武侯區達成了合作,很快要在居民樓下開生鮮直送點。我相信,這麻香味總能翻過龍泉山,和更多鄉村美味一起送到城市人的餐桌上。
能做成這些事,離不開身后的資源支持。在村里工作,我總帶著三樣“法寶”:卷了邊的自制地圖,濺了泥點的二手摩托車,還有手機里存著的各路“農專家”校友的聯系方式。我常想,“只要鄉親們需要,老師和同學都是能幫著助農興農的資源。”事實也確實如此: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專家蹲在地里教大家修枝,手把手指導田間管理,當年青花椒畝產量就提高了20%。
傍晚的凈因寺村,我在村電商小屋寫下這篇札記。窗外,三輪車拉著剛摘的花椒經過,椒香混著晚風鉆進屋里。在夜晚的余溫里,我忽然明白,當鞋底沾滿泥土、汗水灑遍山頭時,我就和這片土地緊緊連在一起了。熊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