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鋼強(左)和馬海洋。胡澤鋒 攝
師:黃鋼強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稽東鎮大橋村黨總支書記
徒:馬海洋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稽東鎮大橋村黨總支副書記
徒弟談收獲
“壓擔”下的破繭成蝶
2023年8月,我來到稽東鎮大橋村,擔任黨總支副書記。得知被分到“稽東明星村”,我既興奮又有些忐忑,在大橋的“明星”光環下,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回望兩年工作,是黃書記如父如兄般的指引,讓我在大橋扎下根來,一步步實現了夢想。
初到大橋村,面對全新的環境和千頭萬緒的工作,我充滿干勁卻也迷茫。黃書記沒有讓我從邊緣事務做起,而是直接讓我牽頭負責共富星村、人才創業園、一老一小等重要創建驗收工作。看著堆積如山的政策文件和復雜的驗收標準,我向黃書記坦言:“黃書記,我不太敢牽頭負責。”黃書記看出了我的不安,用他那帶著鄉音的堅定語氣對我說:“小馬,放心,放手去做,我會看著的。”這句話,像一顆定心丸,給了我莫大的勇氣。
于是,許多個夜晚,村委會的燈光成了村里最晚熄滅的星。我埋頭于材料撰寫、數據整理、方案修改,每當遇到瓶頸,黃書記總會適時出現,或是點明關鍵,或是協調資源,或是分享他多年積累的“土方子”。8.2萬余字的驗收臺賬,最終換來了所有項目成功通過的捷報,這份喜悅,不僅源于榮譽,更在于這段經歷讓我真正融入了大橋村。
熟悉了村情、民情之后,我常常想:“我們選調生來到基層,到底能夠做些什么,又能夠真正留下些什么呢?”厚厚的4本工作筆記、2本民情日記和2本走訪記錄,是我尋找答案的寶庫。還記得2023年底在黃書記家蹭飯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小馬,你現在也熟悉村里的情況了,可以為大橋的發展出出點子了。”
這句話點燃了我的創業熱情。大橋村地處柯橋南部山區,但村內卻有5家涉及農文旅的企業,如何盤活這些資源?一個想法在我腦海中成型,那就是組建聯合發展平臺。我將想法與黃書記交流之后,他眼睛一亮:“這個思路好,看準了我們村的潛力。”在他的全力支持和牽頭下,由我具體負責聯合發展平臺的搭建工作,從平臺命名到章程起草,從與企業溝通到機制建立,黃書記始終在身邊一步一步指導我。去年2月,“和美大橋”鄉村共富聯合體正式成立,并由我擔任平臺秘書長,每月一次聯席會議,每月一場大型活動。聯合體目前已經舉辦了稽東春山好、當當嗯娘廚藝大賽、國際友人看共富、民俗風情節等十幾場文旅活動,不僅為本村百姓提供休閑娛樂,也帶動了各家企業50多萬元的農產品銷售。
在這個過程中,黃書記放手讓我去闖,又在制度起草、方案策劃等關鍵處把關定向,教會了我如何凝聚共識,破解山區發展難題。這個平臺,見證著大橋村從“單打獨斗”到“聯合共富”的轉變。
黃書記常說:“最好的工作永遠都是走出來的。”去年年底,我和黃書記開始了年度的入戶走訪工作,從前塢到上馮,再到后塢自然村,一共274戶,我們走了整整兩周時間。還記得走到一位獨居老人家中,他緊緊拉著我的手,絮叨著買藥難、吃飯不方便的日常瑣事。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也讓我真切感受到,村中老人的“日常小事”是我們需要解決的“核心大事”。
走訪結束后,大橋村“心田計劃”的構想在我心中愈發清晰,整合黨員、志愿者、醫療團隊等多方力量,提供老年助餐、送藥上門、商品代購等綜合性服務,讓愛真正流入老人心田。經過我和黃書記的努力,我們在上馮橋頭成立了老齡愛心食堂,組建了“家有大橋”志愿者隊伍,解決了老人吃飯就餐、送藥上門等問題。我們還與紹興中醫院、紹興第二人民醫院、越城牙科醫院等開展黨建聯建,對接醫生專家每周五上午開展醫療駐村服務,解決老人看病難問題。也正如黃書記所說的那樣:“群眾的笑容,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好的認可。”這份“心田計劃”,不僅溫暖了老人,也在我心中深深烙下了“為民服務”的初心。馬海洋
師父有話說
“放手”下的破土成長
2023年8月,聽說有個市級機關的選調生要來我們村鍛煉,我心里既期待又有些打鼓。期待的是村里能來個有知識的年輕人添把“火”,打鼓的是擔心這大學剛畢業的“秀才”,能不能吃得了山村鄉鎮的苦,能不能真心實意給老百姓辦點事?
小馬來報到那天,那股認真勁兒就讓我覺得不一樣,他沒在辦公室多待,而是主動要求盡快熟悉村子。我想,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就決定給他“壓擔子”,讓他牽頭幾項村內重要創建驗收工作,當時我拍著他肩膀說:“放手去做,我會看著的。”這話是給他定心,也是給我自己立下的責任。看著他熬夜寫材料,一遍遍修改方案,那股不服輸的韌勁慢慢顯出來了,當所有項目都成功驗收,我這心里頭,比自己當年干成事還高興!
小馬讓我欣賞的,是他身上的那股闖勁,他愛記筆記,走訪勤快,經常琢磨村里發展的金點子。還記得2023年年底他提出的企業聯合體的方案,既貼合我們村的實際情況,又解決了企業的困難堵點,我也全力支持他干。看著他忙前忙后搞活動,把“和美大橋”鄉村共富聯合體搞得風風火火,還得到了上級領導肯定,我也感到無比欣慰。
小馬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對群眾的那份真心。還記得去年底帶他挨家挨戶走訪,小伙子一步不落,老百姓的每一個問題他都認認真真記在本子上,掛在心里面。走訪結束之后他琢磨出了“心田計劃”,為了助餐點、送藥服務跑前跑后,人曬黑了,說話辦事更“土”了,年輕人看到他也拍著肩膀喊“黑哥”,活脫脫一個村干部模樣。鄉親們的笑臉,就是對他最好的夸獎,也是給我最大的安慰。
師徒一場,是緣分,更是責任和傳承。我把十幾年跟鄉親打交道的“土方子”教給他,他也用他那股子年輕勁兒“刺激”我這個老頭子。看著他爭取的項目落地、總結的經驗被認可、站在臺上從容講述大橋故事,大橋村的美好未來越來越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小馬書記”來到基層,來到農村,把鄉村振興的路走得更穩、更寬、更亮堂!黃鋼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