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左)走訪村民。 (歡興村村委會供圖)
在上海市金山高新區歡興村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駐村第一書記陳杰忙碌的身影。自2023年7月從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奔赴歡興村,這位駐村第一書記兩年穿壞三雙鞋,褲腿的泥漬是他扎根鄉野的勛章,也映照著他“實心謀事、實干興業、實在為民”的奮斗軌跡 。
初到歡興村,陳杰面對的是一盤亟待激活的棋局:黨組織凝聚力不足,產業基礎薄弱,民生難題堆積。他認準“黨建是根,根深葉才茂”,率先揮出三記重錘:重組村“兩委”分工,讓“人人扛擔子,事事有回響”;與15家城鄉黨組織、11家新興領域黨組織結對共建,引入資源12.7萬元;帶領黨員赴高校取經,將知識“活水”引入田間,推動歡興村獲評上海市第四批學習型鄉村。黨員紛紛感慨:“從前開會打瞌睡,如今爭著獻計策!”在陳杰看來,黨建不是口號,是把人心焐熱、讓脊梁挺直的根基工程。
產業振興的突破口,藏在土地深處。陳杰緊扣“農”字做文章,落實“建設百里花園”囑托,將貧瘠土地變成市級花卉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他主持修訂《農業用地經營權流轉細則》,創新“村企合作”模式,讓大農戶增收反哺集體;又化身“帶貨書記”,線上代言助銷金山農產品39.7萬元,盤活村集體“三資”15萬元。村民李嬸的農家樂收入翻番:“陳書記教咱把‘綠葉子’變‘紅票子’!”
更令人稱道的是,他讓都市人體驗“下班不止拆快遞,還可鄉村有塊地”的農耕項目,舉辦的首屆鄉村嘉年華吸引300市民涌入,農禪文旅路線與山地自行車基地的藍圖,正將“美麗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心到比身到更難能可貴”,這是陳杰常掛嘴邊的話。暴雨夜,他沖進獨居老人家背人送醫;為失業村民兒媳奔波求職;追回被占多年的集體資產……一件件急難愁盼的解決,都在村民心中留下了一本賬。抗擊臺風時,他帶領干部巡查50余次;走訪農戶,他自創“四百工作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村頭新修的水泥路、夜間亮起的108盞太陽能路燈、修繕一新的日間照料中心,都是他“用腳板丈量民情”的見證。
鄉村振興的未來,系于人才。陳杰在田間開黨課11場,被聘為高新區社區黨校講師;更以同濟大學、上海大學校外導師身份,引導高校師生駐村調研,架起“青年看鄉村”的橋梁。他鼓勵村干部:“喚醒鄉村,先要喚醒自己!”如今,12名返鄉青年成為創業生力軍,生態養殖場、電商服務站拔地而起,年輕黨員主動認領留守兒童課業輔導……“后浪”奔涌,正積蓄歡興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700個日夜躬耕,歡興村的花開了——黨建強了、產業活了、民心暖了、人才回了。陳杰說,自己一直在“努力喚醒歡興、讓她煥然一新”上下功夫,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激活、激勵村干部以及愿意扎根農村的人,讓這些人有更大的舞臺和更有力的保障, 在歡興這片他用腳步丈量、用汗水澆灌的土地上,振興之花正悄然綻放,而陳杰的名字,也已經與歡興村的發展,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通訊員 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