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走進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南村鎮,千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上,收割機沿著四通八達的機耕道,駛入成方的玉米大田,金黃的玉米伴著機聲隆隆,顆粒歸倉。
南村鎮清水村黨支部書記王玉芹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滿臉喜悅:“高標準農田里種糧食,全程都能機械化,省時省力有效益,是我們農民的致富田,可得管理好嘍!”作為跟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老把式”,王玉芹認識到了高標準農田的“好”,就愿意主動扛起維護的責任,在她看來,這些設施不是政府建完就不管的擺設,而是跟自家收成、日子緊密掛鉤的“寶貝”——設施管護得好,農機進出順暢、灌溉隨開隨用,糧食產量才能穩中有升。她告訴記者:“遇上管道漏水、易損件生銹,或者忙起來手重不小心掰斷零件等情況,趕著當天要澆地、播種,我們一般會立馬修,半點兒耽誤不得!一年下來維護費加上備用配件費用大概三五萬元,花這些錢換農田順順當當出產量,比啥都值!”這一幕,正是青島打破“政府干、農民看”傳統模式,讓農民成為高標準農田建管主角的生動寫照。
高標準農田是我國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的關鍵性支撐工程,建設時間長、難度大、涉及范圍廣,尤其是建后管護問題,一直是困擾各地的難題。面對曾經“建后管護難、農民參與少”的困境,近年來青島市通過構建民主協商、長效管護、主體激活的全鏈條機制體系,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讓高標準農田真正成為農民的“穩產田”“致富田”。
民主協商
從“要我建”到“我要建”
高標準農田建什么、怎么建,農民最有發言權。青島跳出“政府規劃、群眾配合”的舊框架,將民主協商貫穿項目全流程,讓農民的“金點子”變成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
在萊西市,“三級聯動”決策體系早已成為項目規劃的“標配”。項目啟動前,“村委商議—鎮街提議—區市審議”的流程環環相扣,村民代表大會、田間議事會開在田埂上,大家圍坐在一起聊需求、提建議。青島金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荷就曾在2024年項目規劃時,通過田間議事會提出“增加農用井密度、拓寬機耕道”的建議——當時她托管的土地大型農機進出不便、灌溉點位不足是最大難題。沒過多久,設計單位就根據她的建議調整了方案,“自己提的需求能落地,建起來的田才更合心意。”
監督環節同樣讓農民“看得見、管得著”。青島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公示制,在建設過程中,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和設計單位的名稱、聯系人、聯系方式,在工程點公告,便于群眾監督。平度市更早在2021年就引入“全過程驗收”模式,驗收單位派駐技術人員扎根工地,村民可隨時跟著技術人員查看原材料進場、隱蔽工程施工,發現問題直接反饋。李園街道西馬家疃村的整改案例就很典型:2025年初,村民反映8個出水口破損,“原來半天的活要干一天”,問題上報后,街道當天組織施工隊進場,僅用一天就完成修繕,村委還現場演示使用方法,“現在打開閥門就出水,省了不少人力。”
這種“群眾全程參與”的模式,讓項目建設更貼合實際需求。截至目前,青島在高標準農田規劃階段收集的農民意見85%以上被納入設計方案,從根源上避免了“建用脫節”。
長效管護
從“管一陣”到“管長久”
“三分建,七分管”,高標準農田要發揮長效效益,關鍵在管護。青島通過“制度兜底+創新補位”,構建起覆蓋市、鎮、村、主體的管護網絡,讓設施“有人管、管得好”。
制度層面,平度市率先出臺《高標準農田管護辦法》,明確“市統籌負責、鎮具體負責、村主體責任”的管護機制,形成“市級—鎮街—管區—村”四級管護體系。在這套體系里,“網格化”是核心抓手:每個村都配備專職網格員,每月定期巡查農田設施,小到出水口松動、大到管道破裂,都要記錄在巡查記錄表中,及時上報鎮街;鎮街匯總問題后,小修小補由鎮村自行組織,大修工程則交由農旅集團專業施工。2025年,平度市安排管護資金500萬元用于2019年以來發現的611處問題整改,保障工程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市場化創新則為管護加了一道保障。青島創新“保險+風控+管護”模式,在即墨區,人保財險依托農村網點優勢組建專業化管護隊伍,不僅在2年質保期內對工程質量缺陷提供賠償,質保期后還持續跟蹤維護,同步引入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作技術支撐,對設施潛在問題提前評估,從“事后維修”轉向“事前預防”。農民也主動加入管護隊伍,王玉芹的合作社就承擔了片區內3000余畝農田的日常巡查,當農機手作業時發現出水口破損、管道漏水,會第一時間反饋給村級網格員,“設施好用,我們干活才順暢,管護也成了份內事。”王玉芹說。
截至目前,青島已為所有高標準農田建立管護檔案,設施完好率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主體激活
從“沒收益”到“多受益”
讓農民主動參與建管,核心是讓他們嘗到“甜頭”。青島通過打通“建設—管護—收益”全鏈條,讓農民從高標準農田中獲得產量、收入、成本的多重紅利,真正激活主體動力。
產量提升是最直接的收益。王玉芹的經歷很有代表性:2008年她剛流轉800畝土地,地塊零散、基礎設施落后,小麥畝產僅500公斤左右。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機耕道、灌溉設施逐步完善,她又引入電腦控制播種機等先進設備,如今小麥畝產已達700多公斤,最高時能到800公斤。
這樣的改變在南村鎮并非個例,高標準農田項目配套的變壓器、平整的機耕道、鋪到田間的地埋管道,為農民自費打深水井掃清了障礙——有了變壓器,抽水灌溉的電力有保障;有機耕道,鉆井設備能順利進場;有地埋管道,井水能快速輸送到田間。村民們自掏腰包,每口井投入3萬到4萬元,這些深水井一建成,就成了糧食穩產的“定心丸”。曾經做苗木生意的逄明秋,正是看中了高標準農田帶來的農業發展前景,果斷流轉了土地,一口氣自費打了十幾眼深水井,如今他的地塊灌溉無憂,糧食產量比流轉初期提升了近兩成;南村鎮河上莊村曾是“貧水區”,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后,靠著配套的基礎設施,村民自費打井,今年還拿下青島市綠色增糧夏糧競賽一等獎。
在西海岸新區,大場鎮通過“三社一司”平臺,由青島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提供供種、耕作、施肥、收獲“四統一”托管服務,村民每年能獲得每畝700斤小麥的穩定收入;泊里鎮創新“六位一體”模式,整合閑散土地1.5萬畝,村民不僅有每畝900元的兜底收益,還能分到土地經營利潤的10%,全鎮村集體每年增收360余萬元。高標準農田建成前,南村鎮的土地每畝流轉費僅300~400元,如今已漲到700~1000元,王玉芹還帶動186名社員加入合作社,人均年純收入達4.6萬元,“以前農民覺得種地沒奔頭,現在跟著干能買車蓋房。”
成本下降則進一步放大收益。王玉芹算過一筆賬:機耕道完善后,30多噸的運糧車能直接開到地頭,運費比以前省了一半;機械化作業覆蓋后,每畝地人工成本減少150元左右。西海岸新區泊里鎮通過規模化托管,機械化種收率達100%,每年節省生產投入200萬元,畝均經營成本下降30%。
從民主協商讓農民“說了算”,到長效管護讓設施“管得好”,再到全鏈條收益讓農民“得實惠”,青島破解高標準農田“重建輕管”的核心,在于把“農民主體”落到了每一個環節。如今,457.66萬畝高標準農田不僅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更成為農民增收的“致富田”——這種“政府搭臺、農民唱戲”的模式,既破解了管護難題,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島經驗”。未來,隨著更多創新舉措落地,青島的高標準農田將繼續釋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潛力,讓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更強,農業的發展底氣更足。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郝凌峰





